众力资讯网

34块钱,买断了农村老人的一天

11月15日,拍摄于卫辉市,冬麦抢种前,花生地里拾花生的老人。01小区供暖了;天气预报说,新乡即将迎来大范围降温。这些信

11月15日,拍摄于卫辉市,冬麦抢种前,花生地里拾花生的老人。

01

小区供暖了;天气预报说,新乡即将迎来大范围降温。

这些信息看似无关紧要,可对照上面的图片,恍然大悟。

9月起,一场雨,旷日持久,原本属于这里的秋收,被淋的七零八落。

地里的集水,像是开了一个玩笑,让一季的劳碌,毁之殆尽。

为此我连写了两篇文章,秋收季节连绵阴雨的忧愁粮仓河南的未来还有农民么。

可这世界没有感同身受,我也没写尽农民的辛酸和苦涩。

直到今天路过卫辉,看着地里挤满的老人,两股极其浓烈的情绪堵在胸口,不吐不快。

一来,明天就降温了,至少在今天要完成小麦的全部播种工作。

可因为秋雨的后作用,并不是所有地块都可以及时完成收割,以待播种。

特别是,花生地。因为它不只要收,还要溜。

但跟播种、大范围的收相比,溜(指在花生收获后,返回田间捡拾遗漏或残留的花生,以保证小麦的生长不受影响),不仅费时耗力,时间紧迫,精力也很难允许。

因此,便需要越多越好又免费的人,来保证播种之前,完成收以后溜的收尾工作。

说免费,只是不谈工钱,而溜出的花生,要么55分账,要么主家一点不留,也是共识。

二来,地里几乎都是老人,这种现象,刚秋收时已略见一斑。

而溜的全部动作,显然比起收,收益更小更废体力功夫,便也只有老人愿意去做。

不仅秋收看天,让农民苦不堪言,而且劳动力还全部成了老人。

之前聊过了秋收和农民,今天这篇文章,聊聊这批溜花生的留守老人。

02

其实从10中旬起,但凡晴天,等到下午6点左右。

小区里便可以看见拿着小钉耙的老人,费力的拖着装了小半蛇皮袋的花生,陆陆续续回家。

即便有几天,天气已经很难让人在户外呆得住了。

他们,依然不为所动,早出晚归。

老妈跟小婶是中期加入溜花生大军的,一出门都是干到下午6点左右才回来。

干了7天,各自收获两蛇皮袋的花生。

溜完后,还要趁大太阳天气,花上整整一天时间,找地方晾晒、分拣。

直到晒脱了泥土,又捡出颗粒饱满,没有明显虫咬的,便再次装入蛇皮袋。

翌日一早,骑上三轮车,驮着,扎油。

整整两蛇皮袋的花生,出油20斤左右。

按世价一斤15左右折算,七天溜、一天晒和捡、一天剥、分、扎,九天时间,收获约300元的花生油。

合计收益,一天34。

老妈和小婶只是溜花生老人群里的一小部分。

她们可能没有代表性,但34块钱却很扎眼。

正是这,34块钱,实打实的买断了农村老人的一天。

03

算完这个账,我似乎明白了,勤俭和浪费之间极其扎眼的不对等。

有人一天一盒烟都不止34元;

有人打一次牌又何止34元;

有人要喝个饮料点杯奶茶再来点消遣,不甚满足还把手伸进了老人的腰包。

这对比好像并不合适,年轻人的压力、付出本不对等。

可将目光拉回老人身上,这不对等不仅在于消费观念的差异,生活理念的分别。

更在于老人,老了;看似越来越没用了。不仅是体力的不对等,贡献的不对等,更是被需要程度的不对等。

有人说,老了就闲着不好么?没事晒晒太阳,遛遛弯,再不济,撞撞树,散散步啊。

可事实是,你以为他们不愿意么?

农村老人的群体,大多数既没有养老金为生活保障,也没有保险为疾病兜底。

伸手要钱么?为人父母,伸手跟孩子要钱,难,往往不只是因为尊严。

儿女有本事还孝顺倒还好。

儿女本身穷困,“没用”就是堵在老人心里最大的障碍。

吃住就再节俭些,可生病了怎么办?

那些夜里躺在床上,苦等天亮的老人。

只能用自己的办法,费尽心思好显得再“有用些”。

像愚公移山,又像精卫填海。

04

前两天,93岁老人被儿子殴打,我写了文章江苏男子殴打93岁母亲,几个问题叩问灵魂:门关上以后怎么保证知道什么孝?

直到这一刻,我突然明白,这种事情最大的副作用,根本不是引发了人们对孝道的反思。

不是让有些人觉得,什么是不孝。更不是让有些人警醒,愚孝害一生。

而是,逼得生不起病、睡不着觉的农村老人,又“勤快”了。

小区里做保安,和扫地的,多了好多老人,一月工资1800-2000不等。

当这个群体,被业主嫌弃拉低了安保档次,被儿女嫌弃丢了面子的时候。

他们正在成为,那些溜完花生找不到活做的老人,最羡慕的人。

1800-2000可能买不到一个心仪的手机,一天34块甚至勉强打工人一天花销。

可这却是农村老人求之不得的安稳,和无数个睡不着觉的夜里最大的宽慰。

因为不用等着团圆,不用求来安慰;“有用”可以求生。

最后,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