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旅顺的白玉山塔,外形像个炮台,灰扑扑的石块堆得老高。很多人一听“炮台”,还以为是抗日遗迹,其实这是日本人在日俄战争后留下的,专为他们阵亡士兵立的“表忠塔”。
这塔见证了那段屈辱史,上世纪80年代,中国想拆掉它,日本跳出来阻止,闹得挺大。最后,中国政府没听日本的,直接改建成警示教育点。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然偷袭旅顺港,点燃了日俄战争的导火索。那时候,日本刚通过甲午战争从清政府手里抢了辽东半岛的权益,俄国人也不甘示弱,两边为争远东地盘打得不可开交。
战争从1904年打到1905年9月,日本付出惨重代价,阵亡两万多士兵,才勉强在美国的调停下签了朴次茅斯和约,拿下旅顺的租借权。
仗打完了,日本军头们觉得得给死去的士兵“表忠心”,于是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和陆军第三军长乃木希典一合计,决定在白玉山上建座塔。

1907年6月开工,花了25万日元,从日本国内募捐来的钱,还从九州运来花岗岩和水泥。塔高66.8米,八角五层,顶上像榴弹炮弹头,里面螺旋铁楼梯273级,楼梯还是美国人帮着订制的钢材。
建塔时,日本强征了两万多名中国劳工,没工资没保障,每天扛石头爬山,摔死砸死的上千人,尸体就埋在塔基下面。
1909年11月建成后,塔旁边还搭了纳骨祠,埋了22,723具日军骨灰。

日军在每月8号组织祭祀,小学生大学生全得上山跪拜,灌输军国主义那套,周边中国人只能躲着过日子。这塔本质上就是侵略宣传的工具,用中国人的血汗堆起来的耻辱碑。
日本占领旅顺40多年,这塔成了他们炫耀“战功”的标志。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旅顺。
苏军觉得是侵略遗毒,当战利品拆了运回莫斯科重建,还想用拆下的材料盖个更大的。

但中国工程师实地测了,白玉山在市区中心,塔基嵌山体,爆破容易滑坡,砸到附近民房学校,风险太大。技术条件也跟不上,运输碎石得过市区,路窄车少,一出事就麻烦。
苏方提议搁浅,塔就这么先留下了。1949年3月到9月,新中国接管后,建设部门派工人上山,砸掉塔顶铜板和“表忠”字样,把日本旗图案的围栏改成五角星。
1951年,正式更名“白玉塔”,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题了匾。

纳骨祠在1952年拆了部分石材修解放桥,骨灰先移到海岸边西本愿寺,1966年又全销毁了,只剩个空骨灰盒现在在博物馆存着。
留着这塔总觉得有些扎眼。1953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又提拆塔,周恩来总理直接回绝了,说这是侵华罪证,得留着教育后人。
80年代,改革开放,大连旅顺经济腾飞,塔周边开发旅游,游客多了,争议也来了。

1984年左右,地方政府评估塔体老化,风化裂缝多,维修成本高,还占了块好地皮,有人提议干脆拆了,腾地方建公园或酒店。
计划上报,征求意见,居民老兵不少附议,觉得留着这侵略玩意膈应人。工程队都准备了方案,用液压机切割分段吊运,预算百万,预计半年完工。
消息一传开,日本右翼团体在东京集会,数百人游行到中国使馆,喊着要“保护文化遗产”。他们联名上书日本外务省,派人访华施压,说塔是“日俄战争纪念物”,拆了就抹杀历史。

条件开得离谱:中国得赔25万日元原建费,按汇率算几百万,还得还从日本运来的材料价值。要是不答应,就停经济援助,大连港扩建项目黄了,钢铁厂技术转让也泡汤。
日本议会还通过决议,媒体播专题,采访老兵后代,炒作成“中日友好象征”。这些右翼分子,本来就贼心不死,借塔鼓吹“军国旧梦”,经济威胁更是赤裸裸的霸凌。
80年代中日关系正热乎,贸易额上百亿,日本是最大投资国,大连不少工厂靠日资。

拆塔一事,本是中国内政问题,却被日本拉成外交筹码。地方政府拆了的话,外资跑路,影响数千人就业;技术上也棘手,塔嵌山太深,切割震动大,雨季泥滑车打滑,周边学校得疏散。
谈判拉锯半年,日本代表来大连实地看,强调保留能促交流。中国外交部回击,主权不容干涉,拒赔款,但为稳大局,方案转向改造。
1985年6月,中央批复,塔列为大连市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定名“白玉山塔”,裴文翰题字。

工程队改修缮,清理藤蔓补裂缝,基座铸新碑,刻上日俄战争真相:日本偷袭中立中国,劳工惨死细节;塔内螺旋楼梯标明美国援助痕迹,提醒列强勾结。
1988年,在纳骨祠遗址建立海军兵器馆,展示抗日炮弹军旗,毛泽东1953年在南昌舰题词的桌椅也在那,当国防教育基地。
留塔不是妥协,是变废为宝,以前日军用它洗脑,现在中国人用它讲真相。

2014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好,免费开放,新兵训练必去。塔风吹日晒,石缝长草,但铭文历历在目,东乡平八郎和乃木希典的铜板虽砸了,他们的侵略账本却翻不开。
日本右翼偶尔还发文叫嚣,说改造“篡改历史”,但在中国,没人买账。
类似事不少,像南京五台山神社,童隽建议留,1992年护起来。道理一脉:遗迹不拆,教育不缺。白玉山塔的炮口正对过去,警示未来。

参考资料:
1、旅顺表忠塔用殖民罪恶堆砌而成 辽宁日报 2015年06月10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