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八”,三个镌刻着民族伤痛的字符,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历史印记。当我们走进 “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庄重的馆名题字,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段沉痛却又激荡着民族抗争精神的历史之门。
广场上,那座形似翻开的历史巨书的雕塑格外震撼,“1931 年 9 月 18 日 星期五” 的字样,将时间永远定格在那个国殇之日。雕塑上的文字与印记,是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铁证,更是中国人民浴血反抗的无声呐喊。
纪念馆内的铭文,字字泣血,回顾了 1931 年 9 月 18 日那个黑暗的时刻。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事变,此后十四年,几千万中国人生灵涂炭。但从这一天起,中国人民反抗的烈火也燃遍华夏大地,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抗日壮歌。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更应是我们铭记历史、奋勇前行的警醒之日。
展区里,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中坚守的场景复原,让我们看到了先烈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依然为民族存亡浴血奋战的坚毅。他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靠着对民族的忠诚和对自由的渴望,与敌人周旋、战斗,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还有那首《义勇军进行曲》,乐谱与雕塑交相辉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这激昂的旋律,是那个时代中华儿女反抗侵略的号角,如今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提醒着我们要传承那份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
铭记 “九一八”,不是要沉溺于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吾辈当自强,以担当续写民族辉煌,让历史的伤痛化作前进的动力,让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