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视点】产教融合筑基、科教融合赋能、产城融合共绘区域发展新图景

区域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而产教、科教、产城 “三融合” 正是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产教融合为区域发展筑牢人才根基,科教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动能,产城融合则为区域发展搭建宜居宜业的空间载体。深入探索 “三融合” 的实践路径,对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筑牢区域发展人才根基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在区域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让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精准匹配产业需求,才能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产教融合的核心内涵
产教融合并非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一种深度的、系统性的协同模式。它要求高校和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将产业一线的技术标准、生产流程、项目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产业实际需求。同时,企业也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环节,通过设立实习基地、派遣企业导师、联合开发课程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模式下,教育不再是 “闭门造车”,产业也不再面临 “招工难” 的困境,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二)产教融合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区域产业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支撑。以制造业为例,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已无法满足产业需求,急需既懂技术又懂操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快速响应产业变化,开设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相关专业,为企业输送急需人才。同时,企业也能借助高校的科研资源,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三)区域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方向
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例如,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和院校给予补贴;建立区域性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企业用人需求和院校人才培养信息,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另一方面,院校和企业要主动作为,深化合作层次。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课题;企业可以与院校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探索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院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二、科教融合:注入区域发展创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科教融合则是激活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它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一)科教融合的本质特征
科教融合的本质是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贴近市场需求,能够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实现商业化应用。科教融合打破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科教融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找到应用场景,企业也能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攻克技术瓶颈,实现创新发展。
(二)科教融合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桥梁,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传统模式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往往存在 “重理论、轻应用” 的问题,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大量科研成果闲置,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科教融合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从项目立项之初就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确保科研成果具有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同时,企业也能全程参与科研过程,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变化,帮助科研团队调整研究方向。此外,科教融合还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例如,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场地、设备、资金等支持,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三)区域深化科教融合的关键举措
首先,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地方政府可以组织开展 “产学研对接会”“科技成果推介会” 等活动,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双方精准对接。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配备专业的技术经纪人,负责科研成果的推广、对接和转化工作。其次,要加大对科教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以设立科教融合专项基金,对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对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各方参与科教融合的积极性。最后,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激励制度,允许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分红,提高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对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

三、产城融合:搭建区域发展宜居宜业空间
产城融合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城市功能完善为保障,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模式。它注重产业、城市、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区域环境,提升区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产城融合的核心逻辑
产城融合的核心逻辑是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就会失去活力,成为 “空城”;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没有完善的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难以吸引人才和资源。产城融合强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在布局产业园区的同时,配套建设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功能设施,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这样既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企业入驻,又能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吸引人口集聚,形成产业、城市、人口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产城融合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区域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中,往往存在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区分离的问题,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员工生活不便;城市功能区则缺乏产业支撑,就业机会不足,导致 “职住分离” 现象严重,增加了交通压力和居民生活成本。产城融合则通过对区域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将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区有机结合起来,按照 “产城一体、职住平衡” 的原则,合理布局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等空间。例如,在产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居住区、学校、医院、商场等配套设施,让员工能够就近居住、就近消费,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同时,在城市新区布局适量的产业项目,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协调统一。这种优化后的区域空间布局,不仅提高了区域空间利用效率,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三)区域推进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
第一,做好区域规划引领。地方政府要编制科学合理的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的产业定位、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发展方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避免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第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学校、医院、文化场馆、体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特别要注重产业园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区无缝衔接。第三,推动产业与城市文化融合。挖掘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品牌和城市形象。例如,在产业发展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历史文化建筑,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通过产业与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增强区域的文化软实力,还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三融合” 协同发力:共绘区域发展新图景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城融合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三者协同发力,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
(一)“三融合” 之间的内在联系
产教融合为科教融合和产城融合提供人才支撑。通过产教融合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还能为科教融合中的科研项目提供人才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这些人才也是产城融合中城市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能够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科教融合为产教融合和产城融合提供技术动力。科教融合产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为产教融合提供新的教学内容和技术方向,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科技创新也能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为产城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产城融合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提供空间载体和环境保障。产城融合打造的宜居宜业空间,能够吸引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入驻,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同时,良好的城市环境也能吸引人才集聚,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二)“三融合” 协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 “三融合” 协同发展的模式下,区域发展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从经济层面来看,产教融合解决了人才供需矛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科教融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产城融合优化了区域空间布局,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三者共同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从社会层面来看,产城融合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产教融合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促进了社会稳定;科教融合推动了科技创新,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进步。从生态层面来看,“三融合” 协同发展注重产业与城市、生态的协调统一,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区域发展环境。
(三)区域实现 “三融合” 协同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 “三融合” 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城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工作计划,确保 “三融合” 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支持 “三融合” 协同发展的政策合力。例如,在人才政策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为 “三融合” 发展所需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在产业政策方面,加大对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城市建设政策方面,鼓励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对 “三融合” 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为 “三融合” 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土地保障,合理安排产业用地、教育用地、居住用地等,确保 “三融合” 发展所需土地资源;优化人才服务,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便捷的就业、创业、生活服务,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四是加强监督评估。建立 “三融合” 协同发展的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 “三融合” 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将 “三融合” 发展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地方政府推动 “三融合” 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产教融合筑基、科教融合赋能、产城融合共绘区域发展新图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区域应充分认识到 “三融合” 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区域的 “三融合” 发展路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推动 “三融合” 协同发展。相信在 “三融合” 的驱动下,各区域必将焕发新的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美的发展目标,共同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