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不得不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虽然对这支部队来说是无奈之选,但却锻炼了这支部队的意志,让它变得无往而不胜。
在长征中,有一支特别的部队,在一般情况下绝对不会动用。这支部队,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央军委干部团,宋任穷便是这支部队的政委。
这在宋任穷的任职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次传奇的经历。

晚年,在回忆起这段特别的经历时,宋任穷上将说:“长征开始前夕,成立红军干部团,我被调到该团工作……”
根据宋任穷上将的回忆,中央军委干部团,成立于长征出发前。
当时,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所红军干部学校合并,组成红军干部团。这四所学校分别为:红军大学,红军第一步兵学校,红军第二步兵学校,特科学校。
其中,红军大学又名赫西斯大学,是以在广州起义时牺牲的苏联赫西斯烈士的名字命名的;红军第一步兵学校又名彭杨步兵学校,是为了为纪念彭湃和杨殷两位烈士命名的;红军第二步兵学校又名公略步兵学校,是为了纪念黄公略烈士,而命名的。
看得出来,中央对这四所学校是非常重视的。否则,也不会以烈士们的名字命名,而这些烈士在红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中央军委干部团共一千多人,下设四个营和一个上级干部队,分别设有军事教员、政治教员和文化教员若干人,跟随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行动,归叶剑英直接指挥。
中央军委干部团成立后,中央军委任命原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校长陈赓,为红军干部团团长,并任命宋任穷为政委。此时,宋任穷年仅25岁。
1909年7月11日,宋任穷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乌石垅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原名宋韵琴,曾用名宋绍梧。
幼年时期,宋任穷读过私塾,学习了一些基础文化,后考入本县金江高级小学。毕业后,宋任穷当过小学教员。
1926年 6月,宋任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那时候,宋任穷曾担任过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共青团区特支书记、中共区委委员、县工农义勇军中队党代表。
在革命的洪流中,宋任穷部位艰难困苦,受到了同志们的爱戴。
1927年9月,宋任穷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有跟随毛主席来到井冈山。
之后,宋任穷先后担任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1团3营任文书,袁文才、王佐部连党代表,在红军中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和发展党员。
1929年1月,红4军主力向赣南出击。此时,宋任穷奉命随第 30 团留守在井冈山。
1930年后,宋任穷又先后担任了红12军第35师团政委、红15军第44师团政委、红五军团38师政委、13师政委等职。

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宋任穷逐渐成长为了红军的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者。
1934年4月,在广昌保卫战中,宋任穷率第13师,在阵地上坚守了17天。最终,红军被迫撤出,地处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交界处的广昌失守。
广昌失守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敌人敲开,整个红军的上层指挥部都十分震惊。
很快,敌人便逼近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腹地。此时,中央不得不作出应对危机的新的战略决策。
5月下旬,在瑞金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讨论了广昌失守后的战略选择问题:
“会议鉴于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开始逼近中央苏区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决定将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会后,中央将这一决定报请共产国际批准。不久后,共产国际复电表示,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可以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这也就意味着中央即将开始长征。
10月,中革军委决定,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红军第一、第二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中央军委干部团,与中央红军一起转移。
宋任穷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调到中央军委干部团,担任了政委的。
由于中央对军委干部团十分看重,在长征中他们基本上不参加什么战斗,是一支非常特别的部队,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籍贯,保卫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并负责干部的培训的。
在宋任穷看来,这是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他的信任。作为这支特别部队的政委,宋任穷虽然感觉责任重大,但也感到十分光荣。
此外,能与大名鼎鼎的陈赓搭档,宋任穷的心里十分高兴。

中央军委干部团虽然一般不用参加战斗,但也不是绝对不用参加战斗。在重要关头,中央军委干部团还是在团长陈赓和政委宋任穷的带领下,参加了战斗。那是在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渡过乌江之后。
1935年4月,红军主力部队冒雨向云南进军。
当时,为了迷惑敌人,达到突然行动的突然性,毛主席的命令下达到部队的时候是保密的,就连部队领导也不知道执行命令的目的。
后来,陈赓和宋任穷才听毛主席说:“现在,我们把敌人的主力吸引到了贵阳和昆明,这便于我们采取,神速地抢占金沙江渡口,全军渡过金沙江,把敌人甩的远远的。”
紧接着,毛主席看了看天空,又说:“但,这几天雨下得不好啊!河水上涨,怕要影响我们渡江啊!”

听了毛主席的话,宋任穷才知道了毛主席佯攻贵阳和昆明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甩开紧追不舍的70个团的敌人,达到实施渡江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
后来,毛主席根据形势,将皎平渡选定为红军主力北上入川的主要渡口。这样的决定,完全出乎蒋介石的预料。
为了保证这一目的的达成,毛主席决定将一个特别的任务交给中央军委干部团。
很快,周恩来便在刘伯承的陪同下,来到了干部团驻地,向陈赓和宋任穷交代了任务,并向他们详细部署了抢渡皎平渡的计划,告诫他们一定要成功。
听了周恩来的话,宋任穷感觉到这次任务的重要性,是事关整个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的。
因为,如果不是情况万分紧急,中央是不会让军委干部团行动的。

很快,宋任穷和刘伯承便率领干部团三营离开驻地,以160里的行军速度,前往渡口,执行消灭敌人,巩固北岸阵地,迅速收集船只组织架桥的任务。
随后,陈赓也率领生下的两个步兵营和特科营,以及高级干部组成的部队,占领通安,阻击向渡口增援的川军,以掩护中央总队和红五军团渡江。
宋任穷的这次急行军经历堪称传奇。在宋任穷的政治动员下,部队用了一天的时间,行走了160里路。
当时,刘伯承还带着感慨的语气,对宋任穷说:“任穷啊,限我们4号赶到渡口,还有明天一昼夜的时间,要走160里,还要打仗,艰巨的任务啊!不靠党,不考政治,做不到啊!”
听了刘伯承的话,宋任穷知道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在对部队做了政治动员后,又响亮地提出:“渡过金沙江,抢占渡口,过了江如大部队过不去,要准备独立作战!”
在宋任穷的鼓动和带领下,部队用两只脚,不顾一切地向皎平渡急行军。

在崎岖的山路上,部队急速行走了一个晚上,途中仅仅休息了10分钟,吃了几口干粮,就连为部队担任向导的当地群众都累得直喘气,不断地说:“走慢点嘛!走慢点哟!”
那天,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军,也为了体谅当地的向导,他们每走一段路,都要换一个向导。
最终,宋任穷和刘伯承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一个急行军的奇迹。
由于保证了红一方面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宋任穷所部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宋任穷先后担任了二野四兵团政委、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云南省军区政委、西南军区副政委、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1955年,宋任穷被授予上将军衔。
后来,宋任穷又担任了许多重要的领导职务。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殚精竭虑地工作,为新中国的革命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5年1月8日,宋任穷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
在评价中,宋任穷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