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别再抱有“中俄结盟”的幻想了,我非常赞同金灿荣教授的话,他说俄罗斯不是兄弟,而是

别再抱有“中俄结盟”的幻想了,我非常赞同金灿荣教授的话,他说俄罗斯不是兄弟,而是邻居,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关注俄罗斯背后的真实意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中俄关系常常被外界误读为“准同盟”,尤其在中美对抗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很多人热衷于用“背靠俄罗斯”来形容中国的地缘安全格局。   似乎只要中俄一旦携手,西方世界就会感到“头疼”。然而,这种看法不仅片面,而且具有危险性,因为它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俄罗斯的外交一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绝非感情至上,它可以为了石油、天然气和欧洲进行合作,也可以为了军火订单与印度建立关系。   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俄罗斯会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巧妙地保持平衡,历史上,俄罗斯一直在东西方之间反复摆动,它与中国的关系,始终是基于战略需要的合作,而非真正的“兄弟情谊”。   从上世纪的中苏关系来看,中俄合作并非没有矛盾,195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建立了工业体系。   可仅仅十年后,两国因意识形态与边界问题爆发了严重的冲突,甚至一度剑拔弩张,通过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大国间的合作从来不是依赖情感,而是依赖于实力与算计。   即使是在今天,尽管中俄高层互动频繁,经济合作逐渐增长,但我们不能忽视两国在战略上的不一致,俄罗斯希望中国在与西方的对抗中“冲锋陷阵”,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中国则更倾向于稳中求进,不愿意将自己完全绑上任何一方的战车,因此合作背后,更多的是各自的战略需求,而非深厚的友谊。   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的经济制裁迫使俄罗斯将经济和外交重心全面东移,表面上看,这让中俄关系变得更紧密,实际上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合作。   俄罗斯急需市场和资本来维持经济运转,而中国恰好提供了这两者,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俄罗斯从来不缺乏机会,也绝不犹豫在利益冲突时转身,一旦局势有所变化,俄罗斯绝不会停留在原地。   例如在能源合作方面,俄罗斯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但它的能源定价权力依然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确保每一笔交易都有利于俄罗斯的财政。   再看军事领域,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的武器总是“缩水版”,关键技术保留得严严实实,这样种种,都表明中俄所谓的结盟关系,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而不是现实存在的铁打关系。   俄罗斯的外交逻辑并不仅仅限于中国,在与印度、越南等国的关系中,俄罗斯从未明确偏向某一方,反而保持着多重外交策略。   例如印度与中国在边境问题上长期对立,但俄罗斯却仍是印度最大武器供应国,越南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争议不断,俄罗斯则同样向越南提供装备与能源项目,俄罗斯的行为体现了它的战略独立性和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   中俄之间的合作绝不是结盟,它更像是一种在短期内利益契合的灵活合作,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保障,而俄罗斯则需要中国的市场与投资,在这一点上,双方的合作基础是利益而非感情。   这种合作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完全依赖俄罗斯,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固然重要,但“好邻居”不等于“兄弟”,双方的利益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中国在这份关系中要保持警觉。   我们需要认识到,结盟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一旦结盟,意味着我们可能会被迫参与他国的冲突,甚至为他国承担责任。   这对中国发展并不有利,反而可能使得西方加大对中国的围堵,贸易制裁和技术封锁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而中国自始至终坚持不结盟原则,正是出于对自身独立与战略自主的追求。   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言,中俄的关系应当看作是一种“邻居”关系,而非“兄弟”关系,邻居之间可以互帮互助,但并不代表要在所有事务上“捆绑”在一起,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俄罗斯虽然与中国在许多问题上立场相近,但它背后深藏的战略考量决定了这份合作关系并不牢固。   所以未来的中国外交政策应该更加注重独立自主,与俄罗斯保持正常的合作关系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寄希望于依赖俄罗斯或任何其他国家。   真正的伙伴关系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而不是一场政治赌博,只有加强自身的战略定力,脚踏实地发展自己的实力,中国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避免因盲目结盟而陷入困境。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