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依靠人数多也啃不下来,冈崎大队就是例子。这个大队500人的

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依靠人数多也啃不下来,冈崎大队就是例子。这个大队500人的兵力,就装备了10个掷弹筒小队30具掷弹筒,为日军提供50~670米的火力投射。还下辖1个山炮中队(缺一个小队)装备3门41式75毫米山炮,能将6公斤的炮弹投射到7100米。 老话说,抗日那会儿,八路军靠人多胆大,常常一个团围日军一个中队就敢上,但真到硬碰硬的时候,火力差距大得让人喘不过气。关家垴这仗就是典型,1940年10月底,百团大战打到第三阶段,日军开始疯狂报复扫荡,太行根据地到处是敌人的影子。冈崎这个支队,本来是临时从第37师团几个单位抽人拼起来的,总共五百多号人,带了不少马匹和辎重,专门进来烧杀抢掠,还差点摸到黄崖洞兵工厂门口,把八路军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武器生产点给破坏了。 这支冈崎支队装备可不一般,日军野战部队本来就重火力多,他们抽调的单位里带了三十来具九二式掷弹筒,分成十几个小组,射程从五十米到六七百米,弹道高抛,专门对付山坡冲锋的部队,一发下去爆炸威力和破片杀伤都狠。更有杀手锏的是三门四一式七五毫米山炮,虽然缺了一个小队,但三门炮架在高地,射程七千多米,每发炮弹六公斤重,精准校射下能把几百米外的队伍直接覆盖。加上每天还有十几架飞机轮番过来侦察投弹扫射,冈崎这五百人盘踞关家垴高地,简直成了带刺的铁乌龟。 关家垴地形本身就恶心,三面悬崖,只一条窄路上去,日军一夜之间挖散兵坑、猫耳洞、窑洞射孔,层层火力网。八路军这边调了129师好几个旅,加上总部特务团,总兵力上万,人数碾压,但武器差太远。八路军一个标准甲种团才三十多具掷弹筒、十几挺重机枪、两门七十毫米小步兵炮,射程短、弹轻,很多部队连这个都不全,弹药更少,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四个多月,全129师十来万人总共才消耗一千多发迫击炮和掷弹筒弹、五千多枚手榴弹、二十多万发子弹,平均下来一人就几粒子弹。冈崎这五百人三天就吐出十几万甚至二十万发子弹、几百发山炮弹、上千枚掷弹筒弹和手榴弹,火力密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很多人觉得人数多就能堆,死命冲就行,但实战里,火力压制太狠,冲上去的队伍还没到五十米就被掷弹筒和机枪压得抬不起头,山炮一发过来就是大坑。八路军弹药省着用,常常打两枪就得上刺刀,近身肉搏靠手榴弹和石头,可日军有猫耳洞躲炮,还有飞机白天炸,伤员都救不下来。这仗打下来,冈崎支队消耗的弹药量,差不多顶得上八路军一个师几个月总和,火力投射从几十米到几千米全覆盖,八路军再多人也只能一层一层往上填。 说白了,日军一个加强大队级单位,带了相当于联队级甚至旅团级的炮火支援,八路军就算拉来十倍人,没有重炮和足够弹药,硬攻坚就是拿命换。冈崎这例子摆在那,告诉所有人,抗日敌后不是光靠勇气,装备和弹药差距才是真硬伤。日军后来扫荡嚣张,就是因为知道八路军重武器少,敢小股深入。关家垴这仗虽没全歼,但也让日军付出几百人代价,从此他们大队级单位进来根据地腹地时,也得小心翼翼了。 这事放到现在看,很多人觉得八路军应该避开硬攻坚,多打游击麻雀战,可当时情况,兵工厂被毁、总部差点被端,彭德怀他们憋着一口气,非得抓住这股敌人咬一口。结果咬下来牙都崩了,但也确实让日军知道,太行根据地不是随便进的。火力这东西,太现实了,冈崎五百人守住高地,八路军上万人围了两天两夜,伤亡几百上千,才换来日军大部被打掉,残部几十人跑路。换任何一支部队,没重武器弹药充足,都得头疼。 冈崎支队装备细节查日方资料,大体就是这样:步兵三个中队基干,工兵、辎重、无线电、卫生班齐全,山炮分队两到三门,掷弹筒三十具左右,轻重机枪十几挺,子弹带得足,马匹两百多匹拉辎重。八路军情报也证实,他们弹药储备远超普通大队。整个华北日军部队,1940年时一个师团平均掷弹筒上百具,山炮十几门,分配下来加强支队火力很正常。八路军呢,1940年初全军掷弹筒才一百多具,迫击炮一百多门,子弹人枪比例四比一都不到,关家垴一仗暴露得清清楚楚。 后来彭德怀自己总结,这仗伤亡大,打得苦,但也结束了日军大股在根据地随意横行的日子。从那以后,太行区反扫荡多用分散游击、伏击牵制,不再轻易硬碰阵地战。冈崎谦受这人后来在别处被干掉,但关家垴这例子,成了抗日史上经典的火力差距教训。人数多是优势,可遇上火力碾压、地形加成,再多人也得付出血的代价。真实打仗就这样,没那么多浪漫,只有弹药数字和尸体堆出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