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手布下的“围攻局”。而且这局里藏的风险,比直接的炮火更棘手。 俄罗斯媒体这回的提醒来得及时,就在中日东海对峙又起波澜的时候,钓鱼岛周边的舰船巡航频次不断增加,油气田开发的争议迟迟没有定论,两国在军事部署上的相互试探越来越密集,表面看是双边领土与资源的博弈,实则背后早已布满了美西方编织的地缘陷阱。 俄媒作为长期观察大国博弈的第三方,敏锐察觉到这场潜在冲突的本质——日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中日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从历史遗留问题到现实利益纠葛,每一次摩擦都容易被外部势力放大。 作为美日安保条约的主导方,美国早已将日本打造成印太战略中的“前沿堡垒”,驻日美军基地群正进行新一轮升级改造,横须贺港新增两座核潜艇泊位,岩国基地的F-35B战机部署数量增至120架,2025年美日更敲定50亿美元宙斯盾系统升级合同。 对美国而言,中日冲突是牵制中国发展的最佳抓手,既能消耗中国的战略精力,又能借机巩固对亚太盟友的控制,还能顺带拉动军火贸易——仅去年美国对亚太地区军售额就突破200亿美元,这种“一石三鸟”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围攻局”早已超出了美日双边范畴,而是形成了多维度、跨区域的联动体系,今年G7外长会公报17次提及“印太地区”,首次将钓鱼岛纳入“共同关切”,把东海问题与所谓“航行自由”捆绑炒作。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编队不远万里跑到亚太,与日本自卫队开展“反潜联合作战”科目演练,嘴上喊着“维护地区稳定”,实则在为日本撑腰壮胆。 澳大利亚更是跳得最欢,不仅与日本签署《跨洋导弹研发备忘录》,计划2027年前部署射程1500公里的联合巡航导弹,还将达尔文港的军事基地租期延长20年。 加拿大也凑凑热闹,派遣“蒙特利尔”号护卫舰参与“印太安全倡议”巡逻,这些国家看似各自为战,实则在华盛顿的协调下形成了默契,军事上相互策应,政治上彼此站台,把“集团政治”那套玩得炉火纯青。 这种围攻的棘手之处,恰恰在于它的“非对称”与“多维度”,军事上,不只是日本自卫队的舰艇战机,美军驻关岛、夏威夷的军事力量已制定“48小时驰援方案”,计划紧急部署B-52H轰炸机群,甚至北约国家的军事顾问已开始进驻日本西南诸岛。 经济上,西方阵营正酝酿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定向制裁,考虑升级对中芯国际的设备出口限制,试图复制对俄制裁模式切断关键零部件供应。 舆论与外交层面的围剿同样致命,BBC近期炮制“中国军事化东海”专题报道,被揭露使用合成卫星图像,而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场合,西方盟友正联手推动涉华提案,逼着其他国家选边站队,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打压,比单纯的军事对抗更难应对,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被动。 如今中国面临的局面,与当年俄罗斯所遭遇的困境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在崛起过程中遭遇西方阵营的集体遏制,都是在关键地缘节点上被不断挑衅。 但不同的是,中国有着更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5G基站数量超370万个,更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起经济韧性,这远非俄罗斯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结构可比,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也让更多发展中国家愿意站在公平正义一边,去年金砖国家扩容吸纳6个新成员就是明证。 不过俄罗斯的教训也摆在眼前,一旦陷入长期冲突,西方的制裁大棒会持续挥舞,SWIFT禁令导致其能源出口收入下降40%,连体育、艺术等非政治领域都难逃波及,这种全方位绞杀需要高度警惕。 中国当然清楚这盘棋的凶险,所以在应对中日摩擦时,既要保持军事上的战略威慑——福建舰航母战斗群近期完成西太平洋战备巡航,东风-26导弹部队开展跨区机动演练,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也要在经济上筑牢防火墙,加快光刻机、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今年一季度国产芯片自给率提升至28%;更要在外交上积极破局,与东盟签署《稀土供应链安全协议》,推动RCEP扩容吸纳孟加拉国等新成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戳穿美西方的虚伪面具。 这场“围攻局”虽然来势汹汹,但也暴露了西方阵营的内部矛盾——欧洲国家担忧对华贸易受损,澳大利亚农户抱怨中国市场份额被替代,韩国对“印太战略”态度暧昧,只要中国稳扎稳打,不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就能在这场博弈中掌握主动。 你认为应对美西方“围攻局”,应优先强化军事威慑还是经济互嵌?评论区里来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