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叶利钦葬礼:普京难掩悲伤,老布什眉头紧锁,克林顿高傲冷然 叶利钦这个人,在很多俄罗斯老一辈人心里,他是把超级大国搞垮的罪人;但在西方眼里,他是那个站在坦克上挥手的“民主斗士”。 叶利钦这辈子最大的特质就是“敢赌”。当年为了入主克里姆林宫,他敢把苏联这个“老东家”给拆了。1991年的冬天,他瞒着戈尔巴乔夫,伙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里签了个字,就把那个让西方颤抖了半个世纪的红色巨人送进了坟墓。 这一把,他赌赢了权位,却输掉了国家的底裤。 上台后的叶利钦,天真地以为只要俄罗斯换了旗帜、改了主义,就能融入西方的“大家庭”。他不仅全盘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还请来美国顾问,搞了一场惨烈的“休克疗法”。 俄罗斯经济没“起死回生”,反倒直接休克了。物价飞涨,卢布变成了废纸,苏联几十年积累的国有资产被寡头们瓜分殆尽。这时候的叶利钦,还得强撑着笑脸去见他的“好朋友”克林顿。 那时候的国际会议上,克林顿拍着叶利钦的肩膀哈哈大笑,叶利钦陪着笑。那是俄罗斯最屈辱的十年,也是美国最得意的十年。 2007年的葬礼现场。为什么这三个人的表情会如此耐人寻味? 先看普京。他的悲伤是发自内心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叶利钦对他有知遇之恩。要知道,1999年叶利钦把那个烂摊子交到普京手里时,可是顶着巨大压力的。那时候普京只是个克格勃出身的情报人员,在政坛上根基并不深。叶利钦在走马灯一样换了几个总理后,看中了普京身上的“狠劲”和忠诚。 那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契约。叶利钦对普京说:“照顾好俄罗斯。”这句嘱托重若千钧。普京在葬礼上的落寞,既是对伯乐离世的痛心,更是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孤独——从今往后,独自扛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国,再无身后的大树可依。 再看老布什。这位冷战时期的老狐狸,眉头为什么锁得那么紧? 因为他看懂了局势。老布什是跟苏联正儿八经交过手的,他深知俄罗斯这个民族的韧性。看着普京那双锐利的鹰眼,老布什心里大概率在犯嘀咕:眼前这个年轻人,绝不是叶利钦那样好拿捏的“醉汉”。他担忧的是,美国是不是高兴得太早了?一个在屈辱中积蓄力量的俄罗斯,一旦反弹,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看克林顿。他的高傲简直溢于言表。 在他看来,叶利钦的死象征着美国“冷战胜利”的彻底定格。他在任期内,通过“北约东扩”和经济手段,成功把俄罗斯挤压到了墙角。看着昔日的对手躺在棺材里,他或许觉得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那是一种“我知道你们翻不了天”的自信,也是一种对俄罗斯国力衰退的轻蔑。 很多人说叶利钦把俄罗斯搞得一团糟,但他这一生,在最后时刻做对了一件事:选了普京。 这真是一个神来之笔。 叶利钦晚年其实已经醒悟了。他发现自己对西方的“单相思”只换来了北约的一步步紧逼。西方要的不是一个民主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分裂、虚弱、永远只能提供廉价资源的加油站。 他明白自己没力气翻盘了,必须找一个能替他“复仇”、能替俄罗斯找回尊严的人。这个人必须有铁腕,必须对西方不抱幻想,同时还得保证叶利钦家族卸任后的安全。 普京完美符合所有条件。 在葬礼的这一刻,其实是两个时代的交接。叶利钦带走了那个“天真烂漫”信奉西方的时代,而普京开启了一个“以牙还牙”的硬汉时代。 美国人以为普京会萧规曹随,继续做那个听话的“小伙伴”。葬礼上他们或许还在盘算,只要普京乖乖听话,给点甜头也无妨。但他们低估了这个克格勃特工的血性。 就在叶利钦去世后不到一年,2008年俄格战争爆发,普京狠狠地教训了试图加入北约的格鲁吉亚。那是俄罗斯对西方的第一声怒吼。再后来的克里米亚危机,直到现在的俄乌冲突,其实都是普京在兑现他对叶利钦的承诺——重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2007年的那场葬礼,简直充满了宿命感。 老布什的担忧成了现实,俄罗斯确实成了美国最头疼的对手;克林顿的高傲被打脸了,他以为的“历史终结”并没有到来,反而激起了一个更强硬的对手;而普京,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硬生生把俄罗斯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那个时候,美国人是来“吊唁”朋友的吗?显然不是。他们是来确认“战果”的,是来给俄罗斯下一届政府“摸底”的。在国家利益面前,所谓的私交,不过是外交辞令的点缀。 叶利钦躺在鲜花丛中,带走了毁誉参半的一生。他可能到死都带着遗憾,遗憾自己轻信了西方的承诺。而那个站在他灵柩前红着眼眶的普京,把这份教训刻进了骨子里。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天上掉下来的盟友。尊严,永远只在剑锋之上。 看看今天硝烟弥漫的东欧平原,再回想当年克林顿那高傲冷然的表情,不禁让人感慨:大国博弈,哪有什么温情脉脉,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实力比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