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群体,而华人或将成为少数,这都怪新加坡领导人的目光短浅。 先来看数据这本“明白账”,新加坡202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华人占总人口的74.3%,印度裔是9%,马来裔13.5%。 到2023年印度裔人口的比例稍微涨了一点,到了9.1%,多多少少有点动静,但要说“主导国家”,这节奏和“十年预测”根本对不上拍。 就算再来十年,也很难把74%的华人“换”成9%起步的印度裔,除非新加坡突然决定每天空运几个航班,从印度直接送人来填表。 那为什么大家的焦虑情绪这么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印度人的“存在感”。他们的增长虽然不猛,但集中度高,尤其是在科技、金融、工程这些“显眼”的行业里,印度裔的比例确实显得抢眼。 再加上新加坡一直是一个节奏很快、资源很紧的小国,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引发“资源被抢”的联想。 但我们不能只看数字的“表象”,也得看看背后的“动机”。印度移民的增加,是新加坡主动引进的。为什么?因为新加坡“老了”,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了15.2%,而十年前才9%。 同时华人女性的生育率一路滑坡,2018年平均每人生不到一个孩子,连“人口更替”都做不到,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引进人,国家就要“断代”。 所以新加坡政府从2005年开始就和印度签了人才引进协议,重点吸引高学历、高技能的印度精英,说白了人家不是随便“涌进来”的,是政府开门请进来的,准入门槛也不低,得有工作、薪资达标,还得是技术型人才才能留下。 在经济层面,印度人的确让人“看得见”,尤其是在银行、IT、AI、互联网这些领域,印度裔的角色越来越大。 别的不说,单单是硅谷的那一套印度人玩得风生水起,现在也复制到了新加坡,教育水平高、技术扎实,是印度移民群体的一大优势,根据美国的数据,79%的印裔美国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个比例在新加坡也差不多。 但问题也来了,一些本地华人开始觉得:怎么这些人既能拿高薪,又能进好公司,连房子也抢得快? 甚至有声音说,印度人只适合干低端活儿,现在却在头部行业拿高位,是不是“平权”太过头了?再加上印度族群整体经济基础偏弱,豪宅区还是华人为主,这种经济和地理上的“割裂”,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更强。 而在日常生活中,融合并不顺利,饮食习惯是个小切口:华人习惯在食阁吃饭,印度裔更爱回家做饭;语言也有了变化,2020年普查显示,英语已经超过中文,成了新加坡人家中最常用的语言。 这对于华人家庭来说,是文化传承的一记重拳,而商业文化上,印度族群更偏传统与宗教,华人则讲究“关系链”,两种思维一碰头,难免“鸡同鸭讲”。 而在情感层面歧视事件也时有发生,有人投诉印度裔教师喷香水,有的家长反对跨族群婚姻,甚至网约车司机拒载印度乘客。 更严重的是2013年小印度骚乱,400多名印度劳工因同胞被撞死而暴动,砸车烧警车,打破了新加坡40年的“零骚乱”纪录,这些事件固然是个别,但它们像针一样,扎在人们的心上。 面对这些矛盾新加坡政府不是没意识到,这几年他们在悄悄“踩刹车”,比如永久居民现在需要等三年才能买转售组屋;雇主在招外籍专业人士之前,必须先考虑本地员工,这些“本地优先”政策,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回应。 在住房、教育、就业等领域,政府也在重新划线,避免外来人口“挤压”本地资源,同时新加坡还通过宪法修订,确保少数族群在政治上有机会发声。 比如2023年印度裔的尚达曼被选为总统,背后是新加坡华人占75%的选民做出的选择,这不是简单的“族群让位”,而是一种制度性的包容。 不过说到底,新加坡还是在尝试走一条多元融合的路,政府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新加坡人”身份,不管你祖籍哪里,来了、留下来、愿意为这个国家做事,你就是“自己人”。 李显龙曾说,华人为了大局已经做出巨大让步,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无奈,但也反映出新加坡的现实:太小不能分裂;太精致不能动荡。 那些“印度人会统治新加坡”的说法,看起来像是危言耸听,但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身份焦虑”:当原来的主流开始感到地位动摇,焦虑就会找出口,而这个出口往往会指向“新来的人”。 归根到底新加坡不是被印度裔“带坏”的,它的问题是一个高度开放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副作用”:开门容易管理难;想要人才就得接受文化冲击;想要融合就得学会让步。 参考资料: 田野观察:新加坡华族与印度族的比较分析 2024-06-04 澎湃新闻 印度人正在“统治”世界?但用一种奇怪的方式 2023-09-04 澎湃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