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1月25日上午,高市早苗召开了简短的记者会,通报了她和特朗普通话的情况。 但是

11月25日上午,高市早苗召开了简短的记者会,通报了她和特朗普通话的情况。 但是这次通话有三个不可思议。 第一,特朗普刚和中方通话完毕就和高市早苗通话,按照时间算,美国是早上。 第二,要知道现在的节点是,高市依然对自己的涉台言论没有道歉。 第三,特朗普的效率是很高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所有的这一切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可见他商人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那么有两个关键问题,特朗普为什么这么着急和日本通话?第二,特朗普有没有希望调解中日关系? 先看第一个问题,特朗普的“着急”本质是交易外交的惯性。 他自己都说“我的一生都在做交易”,外交对他而言不过是放大版的生意场。 刚和中方谈完,转头就找日本,这操作和他在乌克兰、中东的套路如出一辙。 先跟一方敲定底线,再拿着这份“筹码”去和另一方要价,把信息差变成谈判优势。 比如他之前先逼乌克兰让步,再拿着乌克兰的态度去压俄罗斯,现在不过是把舞台换到了东亚。 对特朗普来说,时间就是利益,拖一天可能就少一分谈判主动权。 再者,日本是美国在东亚最核心的“交易伙伴”,没有之一。 无论是驻军费用分摊,还是芯片产业链封锁,都离不开日本的配合。 高市早苗作为右翼核心人物,她的态度代表了日本政坛很重要的一股力量。特朗普需要提前摸清日本的底牌,避免后续和中方谈的内容,被日本的小动作打乱。 高市的涉台言论没道歉,这反而可能是特朗普眼里的“加分项”。他向来擅长把别人的矛盾当成自己的筹码,中日关系越微妙,他插足的空间就越大。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特朗普挂了中方的电话,可能立刻就对助手说:“去联系日本那个女人,我要知道他们到底想怎么干。”这种直接甚至粗暴的沟通方式,就是他一贯的风格。 至于第二个问题,说特朗普想调解中日关系,未免太天真了。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调解”,只有“利用”。 看看他在俄乌冲突中的操作就知道,一边喊着停火,一边逼着乌克兰交出核电站控制权。 在巴以问题上更夸张,直接用停止援助要挟埃及接收巴勒斯坦人,哪有半分调解的诚意。 对特朗普而言,中日关系紧张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紧张能不能为美国带来好处。 如果中日闹僵,日本就得更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那美国涨驻军费、卖武器就顺理成章。 要是中日关系缓和,他又会跳出来搞点事情,比如撺掇日本在南海挑事,再以“保护者”的身份索要好处。 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说不定正中特朗普下怀。 他完全可以拿着这件事,一边跟中方说“我来帮你压日本”,一边跟日本说“你看中方多在意,得靠我撑腰”。 两边都卖好,两边都捞好处,这才是他的真实目的。 有人可能会说,一天内接连通话,是不是想统筹东亚政策?别想多了,他的统筹从来都是围绕美国利益,而且是短期利益。 就像他之前为了国内移民问题,直接对盟友墨西哥加征关税,根本不管盟友感受。这次通话,大概率是特朗普想确认:如果美中在贸易、科技上谈条件,日本能不能跟上美国的节奏? 如果美国要在亚太搞新的经济框架,日本愿不愿意出钱出力?这些才是他真正关心的,至于中日关系,不过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从高市早苗的角度看,能和特朗普直接通话,也是她的政治筹码。 她在日本国内支持率不算高,靠着和美国高层的联系,正好能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这次通话,更像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换,和“调解”八竿子打不着。特朗普的外交逻辑其实特别简单,就是《交易的艺术》那套:制造矛盾,极限施压,最后捞好处。 他之前威胁俄罗斯制裁、断乌克兰援助,都是这套打法的翻版。把这套逻辑套在东亚,中日关系越有摩擦,他手里的“调解牌”就越值钱。 真要是中日和好了,他还怎么从日本要更多驻军费,怎么逼着中方在贸易上让步? 这显然不符合他的利益最大化原则。 笔者认为,这次密集通话背后,没有什么复杂的战略考量,本质就是特朗普商人本性的暴露。 他急着联系高市早苗,不是为了东亚和平,而是为了摸清日本的底牌,好为自己和中方的后续谈判增加筹码。 至于调解中日关系,那只是外界一厢情愿的幻想。 对特朗普来说,中日保持适度紧张,才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态,他只会往这个方向推,绝不会真心去弥合分歧。 而高市早苗借这次通话刷存在感,也让这场外交互动更像一场互相利用的“戏”。 说到底,在这场东亚棋局里,没有谁是真心为对方着想,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盘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