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毛主席,大家都会想到湖南湘潭韶山冲。这没错,主席自己也总说他是湖南人,为家乡感到骄傲。但实际上,毛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韶山人,而是从外地迁来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提到毛主席的家乡,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说湖南湘潭韶山冲,主席也常以湖南人自居,在讲话里总带着亲切的湘音,对家乡满是眷恋。 可鲜有人知,毛家并非韶山本土家族,而是从外地迁徙而来。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打实的族谱和史料作为依据。 根据《毛氏族谱》记载,毛家的迁徙始祖叫毛太华,是明朝初年的人,老家在江西吉州龙城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吉安一带。 那时候天下刚安定,明朝朝廷为了恢复生产,推行“移徒宽乡”政策,鼓励人口从密集地区迁往荒僻之地,毛太华就是这时动了迁徙的念头。 带着妻子和孩子,毛太华一路向西跋涉,翻山越岭走了几个月,最终来到湖南湘潭的韶山冲。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很适合定居。 刚到韶山时,毛家一穷二白,只能搭个简易的茅草屋住下。毛太华凭着一身力气开荒种地,慢慢站稳了脚跟,还和当地乡邻处得很好。 从毛太华到毛主席,毛家在韶山繁衍生息了十几代,足足三百多年。一代代毛家人在这里耕耘劳作,把异乡变成了真正的家乡。 毛主席小时候,常听长辈讲起祖先迁徙的故事,对江西的“祖籍地”也有模糊的印象,但他始终把韶山当作自己最亲的家乡。 1925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挨家挨户走访乡亲,不少老人还跟他聊起毛太华当年开荒的往事,他听得格外认真。 有一次,毛主席和乡亲们坐在晒谷场上聊天,说:“咱们毛家在韶山住了几百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咱们的根啊”。 其实在明清时期,江西人迁往湖南是很常见的事,除了毛家,不少湖南的大家族都能在江西找到祖籍地,这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毛主席对家乡的感情,从他的诗词里也能看出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字里行间全是对韶山的思念。 建国后,毛主席只回过两次韶山,每次都要去毛氏宗祠看看,摸摸族谱上的字迹,跟乡亲们拉家常,问家里的收成怎么样。 有人问过毛主席,会不会觉得自己是“江西后裔”,他笑着说:“我生在韶山,长在韶山,当然是湖南韶山冲人”。 毛家的迁徙史,其实也是一部普通人家的奋斗史。从江西到湖南,从茅草屋到安稳家园,一代代人用勤劳守护着家族的传承。 如今再看韶山冲,毛家的老宅依然完好,族谱也被妥善保存着。这些物件不仅记录着毛家的历史,更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了解毛家迁徙的故事,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对家乡的深情,也能读懂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情结。 信源:《毛氏族谱》(韶山毛氏宗祠馆藏原版)、《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经中央审定)、人民网2013年《韶山毛氏:从江西迁徙而来的家族传奇》、《党史文汇》2019年第7期《毛家迁徙韶山的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