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对日本要吸取从甲午战争到918再到77事变的经验教训。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

对日本要吸取从甲午战争到918再到77事变的经验教训。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人头疼的是,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过分的善良和平。 但是日本1000年来,制定的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际准备却是非常充分。我们就是把日本人想的太好了,从来都是;所以1000年来一直吃亏。   远的不说,就说明朝那会儿,东南沿海的倭寇闹了两百年。咱们一开始以为就是些海盗抢东西,派军队剿了几次也没往深了想,觉得把他们赶跑就行。   可谁能想到,后来丰臣秀吉直接带十几万大军打朝鲜,明晃晃地说要“假道伐明”,这才反应过来——那些年的倭寇骚扰,根本就是试探虚实的前哨战,日本早就盘算着要跨过海峡打过来了。   幸亏万历年间朝廷咬牙派军支援朝鲜,把日本人打回了本土,可这仗打完没几十年,咱们就又把这茬忘了,觉得日本就是个小岛国,翻不起大浪。   结果清朝末年直接酿成了大祸。19世纪中后期,咱们搞洋务运动,建船厂、造军舰,北洋水师看着船坚炮利,朝廷上下都觉得“海防已固”,连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都觉得没必要再给海军拨钱。   可咱们这边忙着把海军经费挪去修颐和园办寿宴,日本那边却在举国备战:天皇把自己的私房钱都捐出来买军舰,全国老百姓省下口粮凑军费,连小学课本里都印着“打败清国就能夺占朝鲜和满洲”的内容。   更狠的是,日本间谍早就潜伏到中国各地,把北洋水师的军舰型号、港口布防、甚至将领习性都摸得一清二楚。 甲午海战开打前,人家连怎么打、打哪里都规划好了,咱们却还在争论“打还是和”,等到定远舰被击沉,才明白退让换不来和平,可这时候割地赔款的条约已经签完了。   按说甲午之后的教训够深刻了,可没承想几十年后还是重蹈覆辙。20世纪初,日本一步步往东北渗透,修铁路、驻军队、搞殖民,把东北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   1931年9月18号,日军炸了段南满铁路就栽赃给中国军队,咱们这边却收到了“不抵抗”的命令,觉得“避免冲突”能换来外交解决。   结果短短几个月,整个东北就丢了,日军在东北建兵工厂、练伪军,把这里变成了侵略全中国的大本营。更让人憋屈的是,这时候日本的侵略计划已经细化到了每个县,连哪条路适合运兵、哪个仓库能存粮都标得清清楚楚,而咱们的军队连像样的防御部署都没做,老百姓还在盼着“国联调停”。   就这样一退再退,退到了1937年的卢沟桥。其实在77事变前,日本已经控制了华北的多个据点,军队都开到了北平城外,可咱们还是抱着“局部解决”的幻想,觉得再让一步就能保住暂时的安宁。   直到日军全面进攻北平、天津,才彻底明白过来——日本的野心从来不是占一块地、要一笔钱,而是要整个中国。这时候再反抗,已经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多少同胞死在日军的铁蹄下,这都是退让和幻想换来的血泪教训。   咱们总说自己善良和平,这没错,儒家文化里就讲究“和为贵”,从来没想过要去灭亡哪个国家。可日本不一样,从唐朝白江口之战败给中国后,就一直憋着一股劲,一千年来翻来覆去研究怎么打败中国,从战略规划到军事准备,从情报收集到文化渗透,从来没断过。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咱们的善良,一边装出“友好”的样子,一边偷偷做着动手的准备,等咱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回头看这些历史,不是要记恨谁,而是要弄明白一个道理:对野心勃勃的对手,退让就是纵容,善良要带锋芒。咱们从来不想主动挑事,但必须做好被挑事的准备,军队要练强、国防要筑牢,不能再寄希望于“对方会手下留情”。   日本那些年的准备告诉我们,侵略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谋划的结果;而咱们的教训也告诉我们,和平不是靠退让换来的,是靠足够的实力守住的。   如今的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但历史的教训不能忘。不是说要学日本搞什么“灭亡计划”,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再也不能把对手想得太好,再也不能用退让换安宁。   只有自己腰杆硬了,准备充分了,那些觊觎咱们的人才不敢轻举妄动,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同胞最好的告慰。

评论列表

超级强国公民
超级强国公民
2025-11-24 17:25
日本军国主义正在死灰复燃,没有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对我们极其重要。 为了世界的和平安宁,更加为了亚洲永远和平安宁;为了中华民族永远和平,永远安宁,永续发展,昌盛强大;我们要尽早尽快灭绝日本鬼子。 对待敌人,就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