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台当局突然宣布了,全面解禁日本食品进口。 顺着这条消息往下看

果不其然。 台当局突然宣布了,全面解禁日本食品进口。 顺着这条消息往下看,同一时间里,中日这边的空气也在变得刺鼻。日本方面高市早苗的强硬表态,把“台湾有事”直接拽进日本“集体自卫权”的框架里;中方不客气,直接致函联合国,明明白白写进大会正式文件:若遭武力威胁,将依法自卫。这不是口水战,是把红线写进国际档案,等于在全球场合立了个“路标”。 补充个细节,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其实是航班。AeroRoutes的梳理显示,多家大陆航司在冬春航季里开始调整对日航线,部分航班关闭预订。懂行的都知道,民航调班不只关乎票,更是态度——就像把空调从“制热”拨回“通风”,先给关系降个温。这招我们不是第一次用,2017年韩国部署萨德后,旅行社团客一收紧,首尔明洞和免税店立刻“体感温度”下降。 把视角拉回联合国这封信。把安全关切递进多边体系,是把话说给所有会员国听:别误判、别越线。对比日本这边,真正“踩油门”的转变不是一天两天了。2014年内阁“重新解释”集体自卫权,2015年安保法上路,2022年又提出具备“反击能力”,连美制战斧巡航导弹都下单了,国产12式也在加长腿。这些硬件与条文叠加在台海问题上,风险距离被拉近,像在高速路上越开越快,还把刹车距离缩短。 可别以为日本国内铁板一块。最新一场在东京的集会,原子弹氢弹受害者团体和多党派议员一起,递交了超334.9万份签名,敦促把“无核三原则”写进法律,还对任何动念头修改的人说“不”。这说明,高市路线不是全民共识,日本社会对“把火往外点”这件事,是有记忆、有警惕的。 再看经济这根弦,一绷就出声。舆论里出现“抛售日本”的说法,市场波动肉眼可见。中日每年以千亿美元计的货物往来,供应链彼此咬得很紧,汽车、化工、精密零部件都是联动的。航线收紧、展会叫停,传导下去就是订单、游客、人流的缩水。这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更多像互相绑着的皮筋,拉过头了,弹回来都疼。 把台当局那条“全面解禁日本食品”再拉出来对比就更扎眼。日本核污水排海余波未平,岛内民众对福岛等地食品本就敏感;韩国到现在还对部分福岛水产品维持限制,欧盟也是到2023年才大幅松绑。此时此刻,台当局反向踩油门,更像政治姿态,而不是替老百姓把关。用餐桌去换掌声,最后苦的是谁,心里都清楚。 总的说一句:该亮的红线要亮,该降的温要降。中方把话说到联合国,把航线拧到“节能模式”,是可控、精准的提醒:别把危险带到家门口。日本若继续把台海当试车道,先抖的未必是别人方向盘。 收个尾:想象一下,一个是机场大屏上逐渐变灰的航班,一个是联合国大厅里翻动的蓝皮文件,还有东京街头举牌的老人。玩火别玩到这三张画面重叠的那天,因为那时,烟会先呛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