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上班时发现陈列柜被砸开,玻璃七零八落碎了一地。原本放在柜子里的12条唐代小金龙,也只剩下了6条。 在西安何家村的施工现场,工人挖出一口奇特的罐子。表面银胎金面,浮雕鹦鹉花纹,罐盖紧扣,沉重异常。现场考古专家到场后,小心开启罐盖,罐内液体泛着微醺香气,漂浮着几片金箔。更引人注目的是罐中央端立着的十二条金龙,龙身匀称,鳞甲分明,神态各异,犹如随时跃起奔腾。 专家初步判断,这些金龙并非装饰品,而极可能是唐代皇家用于礼制场合的“投龙”祭器。唐代宫廷在特定天祭或地祇祭典中,有以金龙投入山河的仪式,代表将人间祥瑞回赠天地,寄托国运昌盛与祈福平安。此类仪式极其罕见,文献中多有记载,但实物从未被完整发现。 罐中液体经鉴定为低度酒精水,含多种香料残留,有研究认为是古代“祭礼酒”的一种。与金龙并存的器物还包括金银器皿、玉佩、铜镜等,共计一千余件。 赤金走龙因工艺复杂、造型独特、用途神秘,被列为一级文物,入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但馆方并未预料到,仅仅五年后,这批文物会在自己眼皮底下被盗。 现场勘查持续了整整两天,没有找到明显的撬锁痕迹,也没有监控留下可辨识的线索。值夜门卫反复强调“什么也没听见”,保卫处也无任何异样记录。6条唐代小金龙,在没有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就这样消失在夜色中。 这些金龙尺寸不大,却因其特殊用途和精妙工艺,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案发当天,公安部门迅速介入,封锁博物馆,对所有出入人员展开调查,同时联络全国文物流通渠道,搜集地下交易线索。但直到数年后,追查仍无实质性进展,成为一宗被列为“文物失踪重点案卷”的悬案。 失窃之后,6条留存金龙被转入密闭库房,停止公开展览。每一条龙都编上独立编号,出入记录逐级审批。安保系统也随之全面更新,博物馆增加了红外防盗、震动感应等设备,工作人员重新培训值守流程。 近年来,文物追索工作日益加强,有关方面仍未放弃寻回赤金走龙的努力。 多年来,不断有传言称它们出现在南洋古董市场,亦有说法称其流入港澳私人藏家手中。由于其辨识度极高,无论真品仿品,一经流出,便极易被识别,这也成为文物贩子最忌讳的目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