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张灵甫在覆灭前,让高级将领全部自杀,副参谋长李运良装作要自杀,跑到洞口,用匕首往腮帮子上擦着皮划了一刀,弄得满脸都是血,倒在外面装死。当解放军战士冲到洞口时,李运良马上大声喊叫,让解放军给他找医生治伤。 1947年5月,国民党整编74师推进至山东沂蒙山区,意图突破华东野战军阵地。张灵甫作为师长,指挥部队沿山道行进,士兵携带武器和弹药,炮兵拖曳火炮。部队分批推进,前锋团占据低地村落,建立临时哨卡。张灵甫在山脚指挥点使用地图标记位置,下令各营保持间距,避免行军拥堵。 起初,74师推进顺利,步兵连队翻越小坡,机枪手在高点架设武器,压制零星抵抗。炮兵阵地安置在开阔地,发射炮弹摧毁前方障碍。张灵甫通过无线电协调,指示右侧旅加强警戒。士兵在行军中从溪流取水,但地形渐趋复杂,车辆通行困难。 华东野战军采用迂回策略,从侧翼移动部队,切断74师退路。侦察兵报告后路异常,张灵甫调整队形,但包围圈已形成。补给车队被阻,粮食和弹药无法运抵。水源问题显现,部队转向收集山间露水,使用军帽接住滴落。 援军未能突破外围封锁,83师在山外遭遇阻击,推进受挫。25师从另一方向增援,但华东野战军设下多层防线,炮火覆盖路口,导致援兵伤亡增加。74师内部会议在山洞召开,灯光由手电筒提供,军官围坐讨论。李运良指出放弃重装备,上山固守,利用高地等待外部夹击。参谋长魏振钺检查地图,强调水源点不足,可能导致持久战困难。张灵甫权衡后采纳固守方案,下令部队向孟良崮主峰转移。 转移过程耗费体力,士兵抛弃部分炮车,徒步攀爬岩壁,手抓藤蔓。重伤员由担架抬运,但坡度陡峭,多次出现滑落。到达山顶后,部队挖掘战壕,用石头加固阵地。水源短缺加剧,士兵用钢盔盛接雨滴,甚至从岩缝挤压水分。弹药分配严格,每人限发子弹数量,节约使用。 5月15日,总攻展开。华东野战军炮兵从多方向开火,炮弹落在山坡,碎石飞溅,烟尘遮天。74师阵地摇晃,士兵在壕沟中回击,但火力渐弱。步兵冲锋波次推进,华东野战军战士爬坡接近,投掷手榴弹炸毁机枪点。74师士兵疲劳积累,许多人连续作战数日,未得休息,伤员躺在地上等待包扎。 阵地逐一丢失,主峰外围防线崩溃。华东野战军分队从侧面渗透,占领高点,俯射山洞周边。张灵甫退入洞内指挥,洞口用沙袋封堵。军官们挤在狭窄空间,空气混浊,讨论最后对策。无线电信号微弱,外部联络中断。张灵甫下达指令,要求高级将领结束生命,避免落入敌手。洞中响起零星枪声,一些军官遵从,身体倒在岩石上。 混乱之际,李运良移动到洞口附近,从靴中取出匕首,对准腮帮子划出一道浅口,鲜血涌出,顺脸颊流下,染红军装领口。他踉跄几步,倒在洞外地面,躺在散落尸体间,调整姿势,闭眼不动。呼吸放缓,鲜血干涸在皮肤上。华东野战军战士冲近洞口,检查现场,发现血迹和遗体。李运良突然抬起头,睁开眼睛,用沙哑声音呼喊,请求医疗援助。战士们短暂观察,随即呼叫卫生员上前,用纱布清理伤口,止血包扎。 战役尾声,74师残部投降,山头硝烟散去。华东野战军控制全山,清理战场,运走伤员和装备。张灵甫的决定导致部队孤立,援军无法抵达,最终全军覆没。李运良的建议被视为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固守高地忽略了水源和补给的实际限制。 整编74师在战役前被视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美式武器,但地形因素限制了其发挥。外部援军如83师未能有效增援,李天霞指挥下仅派部分部队行动,未能突破封锁线。蒋介石获知后下令暂停进攻,检讨战事经验。 战役结束后,李运良与其他俘虏转移到临时营地。在那里,他遵守营规,参与日常劳动,如清扫场地和分发物资。与同伴交流时,他分享战场见闻。管理人员记录他的行为,发现他对乡村民众的关注,与其他军官有别。一些村民寄信,提及他在作战时对地方的保护措施。 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李运良接受进一步教育改造,学习农业知识。随后,他根据意愿返回东北故乡,脱离军界,转入农田工作。他使用锄头和犁具耕种土地,适应季节轮作,种植谷物和蔬菜。通过改进排水沟,提高田地产量,邻居们逐渐认可他的努力。 晚年,李运良继续乡村生活,参与村中事务,如修缮道路。1979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2岁。他的转变从战场到农耕,体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