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

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可是对于统一这件事,真正的疑虑是在于制度的不同,担心生活方式会出现剧烈的改变。所以现在大陆是去强调生活方式不变,但她还是比较相信民间交流。 台北街头,松江南京、重庆南路的路牌从1947年沿用至今,这些镌刻着历史记忆的地名,恰如两岸民众血脉里的文化联结——从未因海峡阻隔而断裂。 为何同一片土地上的民调会出现如此张力?台湾民意基金会2025年7月的调查显示,77.4%受访者自认台湾人,中国人认同仅剩6.4%,这组数据与七成中华民族认同的民调形成鲜明对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答案或许藏在民进党当局多年筑起的“认知墙”里——课本里大陆历史被删减,媒体上“两岸差异”被刻意放大,连统派人士如高安国遭拘留、中华统一促进党被解散的消息,都让民众在“接触大陆信息就是威胁”的氛围里,只能靠猜测拼凑对岸的样子。 大陆方面显然注意到这些实际顾虑。从“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香港茶餐厅的烟火气、澳门博彩业的有序运行,到福建推出的台胞同等医保、广东创业最高50万补贴,再到驾照互认无需重考的便利,每一项政策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统一不是颠覆,而是延续安稳的生活。 2025年中共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表述,为台湾电子半导体产业打开了合作窗口;国家外汇局与人民银行6月联合发文支持福建探索融合新路,金融监管总局8月跟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这些政策不是空话——高雄中小企业主曾担心的“税务乱套”,正在被“台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际机遇取代。 民间交流则让这些政策有了温度。2025年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办,42场活动里,有残障人士交流嘉年华的欢笑,有两岸职工论坛对数智时代的探讨,更有台湾果农带着莲雾、释迦参展时,大陆茶商递来的那杯“两岸同味”的乌龙茶。 去年台北两岸美食节上,万人空巷的场景里,珍珠奶茶与麻辣火锅并排摆放,没人追问“属于哪一方”,大家只在意舌尖上的共鸣——这种超越制度的默契,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那些曾担心“超市东西涨价”“学校教材改版”的台北上班族,当他们在福建用台胞证享受同等医保,在广东凭借创业补贴启动项目,在大陆看到24小时便利店和移动支付的便利时,才发现“生活方式改变”的疑虑,更多源于不了解。 陈凤馨说“相信民间交流”,戳中了关键——亲眼见到大陆发展的台湾人,更能理解“生活方式不变”的承诺;亲手接过融合政策红利的台胞,才会明白“两岸一家亲”不是口号。 漳州祖籍资料交换会上,两岸乡亲翻着族谱相认的瞬间,情感的距离早已超越海峡的宽度;光明日报说“两岸融合势不可挡”,这势,正是由无数个“认同中华民族”的普通人,和无数次“生活不变”的实际体验,共同汇聚而成。 日子过得安稳,心里踏实,比什么都重要。那些暂时的分歧,不过是团圆路上的小石子,早晚要被“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共同认同,和“生活不变”的实际体验,碾成通往融合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