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库存跟不上了?乌军猛然发现:俄军导弹库存快打光了,更坏消息传来 2025 年

库存跟不上了?乌军猛然发现:俄军导弹库存快打光了,更坏消息传来 2025 年 11 月 20 日,乌克兰《国防快报》的一则报道让基辅方面短暂振奋:击中捷尔诺波尔居民楼的俄制 Kh-101 巡航导弹,经乌军调查确认是 2025 年第四季度刚生产的新弹。 乌方据此推测,俄军导弹库存已耗尽,只能 “造一批用一批”,仿佛看到了战争结束的曙光。但没等这份乐观持续多久,战场实际情况和一系列数据就给了乌克兰一盆冷水 —— 所谓 “库存告急”,其实是俄军战时军工产能全面爆发的信号,而真正的压力才刚刚降临。 很多人可能觉得 “现产现用” 意味着俄军没存货了,但懂点战争后勤的人都清楚,只有当武器制造速度赶上甚至超过战场消耗速度时,军队才会放心地把新造武器直接投入战斗,这恰恰说明俄军的弹药供应进入了 “可持续循环”。 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 10 月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5 年前九个月,俄军导弹产量比去年同期暴涨 210%,“伊斯坎德尔” 战术导弹一天能造 4 枚,“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一个月能产 30 枚,是开战前的 5 倍多。 乌克兰总参谋部的战场统计更直观,俄军每天发射的炮弹从 2023 年的 2 万发增至现在的 4.5 万发,精准制导弹药占比也从 2022 年的 5% 飙升到 35%,攻势不仅没减弱,反而越来越猛。 让乌军头疼的是,西方搞了三年的军工制裁根本没起作用。乌军拆解那枚 Kh-101 导弹后发现,其核心电子零件、微芯片竟是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公司制造的。 这些关键零件通过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第三国中转,顺利冲破了封锁,光是 2024 年哈萨克斯坦卖给俄罗斯的电子元件就暴增 320%。 再加上伊朗、朝鲜的直接补给,以及俄罗斯自身重建的 28 种关键材料生产线,俄军已经构建起 “自己造 + 别人送 + 转着买” 的三重供应链,制裁彻底成了摆设。 比导弹更致命的,是俄军正在批量列装的 “廉价大杀器”。 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副局长瓦迪姆・斯基比茨基少将透露,俄罗斯 2025 年将生产 12 万枚滑翔制导炸弹,其中包括 500 枚射程超 200 公里的远程型号,未来射程还可能达到 400 公里。 这种炸弹成本仅为巡航导弹的十分之一,却能轻松炸穿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而且俄军战机不用闯入乌军防空圈,在安全距离外就能发射。 更要命的是,乌军拦截一枚的成本竟是炸弹本身的 15 倍,陷入 “拦着太贵、躲又躲不掉” 的困境。按俄军目前每天使用 200 到 250 枚的量计算,12 万枚足够连续打击 1300 天,相当于 3.5 年的饱和轰炸,乌军防线根本扛不住这种车轮战。 除了滑翔制导炸弹,7 万架远程无人机的 “蜂群攻击” 也在等着乌军。按乌军估算,到 2025 年俄军累计能制造 7 万架远程无人机,仅 “沙赫德” 系列就有 3 万架。 其产量增长更是惊人,从开战初期一个月造 30 架,到现在 “30 架能同时攻击一个目标”,每天发射量稳定在 100 架以上,400 架一起轰炸已是战场常态。 这些低成本无人机专挑乌军防空雷达、弹药库和后勤枢纽攻击,再配合俄军电子战系统干扰,让乌军防不胜防。 反观乌克兰,补给缺口却越来越大。北约一年生产的 155 毫米炮弹仅 30 万发,连俄军同期消耗的零头都不够,有些前沿阵地已经出现 “打两发就得节省” 的弹药荒。 前线士兵打了三年仗,伤亡超 20 万,疲惫不堪,有些阵地甚至无人换防,新兵刚上战场就面临高强度打击。 西方援助的 F-16 战机因缺零件,每架每月飞行时间不足 20 小时,根本无法争夺制空权。随着冬季临近,俄军还专门轰炸能源设施,乌克兰的电力、供暖面临严重问题,后勤和民心都快撑不住了。 现在再回头看那枚 “第四季度生产” 的 Kh-101 导弹,根本不是俄军穷途末路的证明,而是其发动最后攻势的 “冲锋号”。俄军早已不依赖库存作战,而是把战场变成了 “一边造武器一边测试” 的试验场。 12 万枚滑翔制导炸弹、7 万架无人机、650 万发炮弹,再加上三条战线同时猛攻的地面部队,俄军已经具备了发起决胜总攻的实力。 而乌军全靠西方援助,可西方态度摇摆不定,自身又无力制造足够武器,战局的天平已经明显向俄罗斯倾斜。 种种迹象表明,2025 年冬天至 2026 年春天,大概率将是俄乌冲突的 “最后决战”,所谓 “导弹库存告急”,不过是大结局前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