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当别人说问题时,别着急如何解决

· 早些年刚做咨询时,有件事儿让我印象深刻: 很多来访者找我倾诉自己遇到的困境,但当我每给出一个建议时,对方接过来就“可是……可是……” · 我感觉到对方好像在“为难我”,于是找到好友Amy吐槽这件事,想让她知道我有多难有多累。 · 结果Amy一顿输出,评判、分析、建议……我瞬间听不下去了,告诉她“我太累了,我只想舒解一下自己,我不需要解决问题。” · 话说完,我立马明白为什么来访者也会抗拒我的建议,是我太“自觉”地把对方的问题揽过来了。 · 那一刻我才真正领悟到关系的本质:人与人之间联结的底层,是情感的交互和流动,而不是冰冷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的简单对应。 ·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由自主地跳进“解决问题”的模式? 面对他人的痛苦和焦虑,我们自己也会感到不适和隐隐的焦虑。急于给出建议,有时更像是在缓解我们自身的不安,通过“做点什么”来避开沉入对方那沉重的情绪漩涡。 · 我们可能也误解了“帮助”的真正含义,误以为帮别人就等于替对方扫清障碍、拿出答案。 · 但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建立深度联结的关键在于共情。 · 当别人向你倾诉烦恼时,那一刻他们真正渴望的,往往并非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而是一个能稳稳接住他们情绪的、安全的容器。他们需要的是被理解、被看见、被接纳,而不是被评判、被分析、被指导。 · 真正的共情意味着: 尝试去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情绪——“我听到你真的很沮丧/很无助……”; 表达对这份情绪的接纳——“这事儿听起来确实让人压力很大/太不公平了”; 以及最重要的,用你的在场传递无声的支持——“我在这儿呢” / “这感觉一定很不好受”。 · 所以,下次当有人向你袒露心扉时,记得先按下你脑中那个急切的“解决键”。专注地倾听,试着去捕捉对方话语里的情绪,并温和地反馈,把选择权交还给对方。 · 看见并接住对方的情绪,比急着解决问题更能抵达心灵深处。 学点儿心理学 心理学 人际交往 心理 心理学小知识 creator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