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惊呼:

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惊呼:“您的孙子还在里面!”可他却转身离开了,没想到,晚上孙子满身血污平安回到家,徐茂公大哭:“天要亡我徐家啊”! ​火光腾起的那刻,山林震颤。十四岁的李敬业在密林深处追鹿,他并不知道,树林外,自己的亲祖父徐茂公正冷眼盯着漫卷的火舌,神情像是盯着一个命中注定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就是他的孙子。 徐茂公此举并非狠心,而是源于对家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作为初唐名将,他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凭借赫赫战功被封为英国公,却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李家皇室对功臣的猜忌从未停止,房玄龄、杜如晦等开国元勋的家族,皆因后人犯错而遭遇变故,这让徐茂公始终心存警惕。 李敬业自幼性格刚烈,胆识过人,却也桀骜不驯,常常我行我素。徐茂公多次教导他收敛锋芒,学会隐忍,可少年意气的李敬业从未放在心上。徐茂公深知,以孙子的性格,若不加以磨砺,将来必成家族祸患,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这次放火,徐茂公本是想给李敬业一个生死考验,让他在绝境中学会敬畏与沉稳。他算准了密林中有一处废弃的猎人地窖,只要李敬业足够冷静,便能找到生机。可当看到孙子满身血污、带着野兽般的眼神归来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考验不仅没有磨平孙子的棱角,反而让那份野性变得更加炽烈。 徐茂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打着“匡复庐陵王”的旗号,聚集十万兵力对抗朝廷。这场叛乱仅持续三个月便被平定,李敬业兵败被杀,徐家也因此被株连,家产抄没,祖坟被挖,曾经显赫的家族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临终前,徐茂公曾留下遗言:“吾子孙虽有见机者,终不及吾耳。”他早已预见了家族的结局,却无力改变。那场山林大火中的考验,终究没能让李敬业学会审时度势,反而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力量可以对抗一切。 徐茂公的一生,是初唐功臣群体的缩影。他们为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在皇权的夹缝中小心翼翼。他对孙子的极端教育,既是一位祖父的良苦用心,也是封建时代功臣家族命运的无奈写照。 从战功赫赫到家族覆灭,徐家的兴衰印证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李敬业的悲剧,不仅源于他的性格缺陷,更源于封建皇权的残酷无情。徐茂公的痛哭,既是对孙子命运的绝望,也是对自身无力回天的悲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