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太阳]安世中国脱钩后,荷兰第3波报复来了,七国已抱团,要断中方后路。荷兰针对安

[太阳]安世中国脱钩后,荷兰第3波报复来了,七国已抱团,要断中方后路。荷兰针对安世中国的第三波报复已经落地,七国集团还在背后搭好了抱团的架子,这场围绕半导体产业链的围堵,来得比前两次更狠也更直接。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一文读懂荷兰“半导体劫案”)   这场明显由美国地缘政治施压催生的产业干预,在随后 40 天里升级为三轮针对性报复,七国集团还同步搭起抱团框架,想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游堵死中方后路。   可惜,这场围堵最终却在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的现实面前节节败退,上演了一出 “政治干预产业” 的荒诞闹剧。   安世半导体的特殊分量,是这场博弈的核心诱因。这家公司前身是荷兰恩智浦的标准产品部门,2019 年被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收购后彻底焕发新生:不仅还清债务实现技术升级,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基础型芯片制造商之一。   它横跨欧亚的布局尤为关键:荷兰总部握着 1.5 万项专利,德英工厂负责芯片核心制造,而 70% 的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东莞工厂,这种深度协同让它成为全球汽车和消费电子行业的 “隐形冠军”。   但好景不长,2024 年底闻泰科技被美国列入 “实体清单”,2025 年 9 月美国又出台出口管制 “穿透性规则”,要求制裁持股超 50% 的子公司,安世作为全资子公司自然被盯上。   美国随即向荷兰施压,要求更换中国籍 CEO 并调整股权结构,而荷兰经济部此前半年所谓的 “治理改革” 磋商,说到底就是为夺权铺路。   荷兰政府率先出手后,荷兰安世接连发起三轮报复:先是倒打一耙污蔑安世中国拖欠货款,接着在 10 月 26 日干脆停止供应核心原材料晶圆,导致东莞工厂部分机器停工。   11 月初,荷方祭出最狠的第三波管制升级 —— 宣布扩大半导体技术出口限制,把半导体检测仪器、28nm 及以下成熟制程生产设备都纳入管控,明确禁止向安世中国及关联企业出口,企图从设备端卡住中国工厂的产能恢复和技术升级后路。   同时,七国集团趁热打铁宣布建立关键矿产生产联盟,和荷兰的设备管制形成上下游呼应,想全面切断中方产业链支撑。   但这一系列操作很快反噬自身,欧洲晶圆厂 70% 的产出因没法运到中国封装而滞销,大众集团每月损失高达 4 亿欧元,本田、日产、宝马相继发出停产预警。   中方则展现出超强韧性,安世中国直接公开澄清,其实是荷兰安世拖欠自己 10 亿人民币货款,同时靠着充足库存保障客户供应,火速推进晶圆供应链国产化。   针对检测仪器和设备断供,还紧急和长电科技等本土企业牵手,启动设备替代验证,公告里明确表示“对短期内完成新产能验证充满信心”,还强调荷兰总部的人事任免和出口管制在中国境内根本不具备法律效力。     中美高层会谈后,美方在 10 月底暂停 “穿透性规则” 一年,直接抽走荷兰干预的法律依据。而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更精准击中荷兰软肋。   多重压力下,荷兰政府不得不服软,11 月 7 日宣布归还安世半导体控制权,还计划派高级代表团来华磋商,这场持续 40 天的控制权争夺战,最终以政治干预的彻底退败告终。 此次事件,给全球产业链、国际关系和贸易规则都带来了深远冲击。荷兰动用冷战旧法干预私营企业、扩大设备出口管制的行为,被外界痛批 “砸碎了产权保护的基石”,直接引发国际投资者对荷兰市场的信任危机。   但危机也成了转机:中方产业加速走上自主化道路,安世中国的供应链替代预案推动国产功率器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跃升至 35%,半导体检测仪器国产化率短期内提升至 40%。 商务部发言人多次强调荷方需承担全部责任,批评其“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同时也秉持负责态度,批准相关出口豁免,欢迎荷兰派员磋商,但明确对方带着建设性方案而非旧调重弹。   荷方则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坚称行动是“自主决定”,却根本无法解释法律依据;首相斯霍夫谎称干预是因“管理不善”,最终还是得面对现实转向务实。   值得关注的是,大众、宝马等车企已纷纷与安世中国签署人民币结算协议,中荷也达成共识,ASML 将在华设立维修中心,双方联合研发 28nm 设备,这无不显示出市场逻辑对政治干预的有力修正。   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产业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脱钩断链” 终究得不偿失。政治私利驱动的单边制裁和设备管制,最终只会倒逼中方加速实现技术自主,同时损害自身产业利益。而尊重契约精神、坚持市场化原则,才是真正的共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