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说,“在井冈山的时候,毛主席就严肃地指出,“不要认为一穷二白的老百姓对我们军队的帮助不大,就轻视他们。就好比一个走夜路的瞎子挑着一盏灯,他自己虽然看不见,但他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1927年秋,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时,面临的是无后方、无补给的艰难处境。 部队初到乡村,不少百姓因为害怕兵匪,纷纷躲进深山。 有炊事员在空无一人的农户家找到半缸大米,煮成饭给饥肠辘辘的战士果腹,毛主席得知后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不仅留下道歉信,还将一床棉絮放进米缸抵作米钱。 为了赢得百姓信任,部队很快定下规矩:上门板、捆稻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哪怕借老乡一根柴火都要按时归还。 这些看似琐碎的纪律,让百姓渐渐明白,这支军队和以往欺压百姓的军阀完全不同。 百姓的信任一旦建立,便化作了最实在的支持。 国民党对井冈山实施严密封锁,盐巴成了比弹药还珍贵的战略物资。 红军缴获少量食盐后,总会分出大半分给村民,而村民李尚发领到一小罐盐后,用油纸层层包裹,埋在菜园的梨树下珍藏起来。 他说这盐要留给红军回来时用,即便家人因缺盐浑身浮肿,他也始终不肯动用分毫,这罐发黑结晶的食盐,后来成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见证军民同心的珍贵文物。 除了物资支援,百姓还自发组成赤卫队、暴动队,用梭镖和鸟枪配合红军作战,在永新反“会剿”中,上万名群众组成23个团,日夜袭扰敌军,将11个团的敌人围困了25天之久。 毛主席深知百姓的力量不可估量,他在井冈山多次告诫官兵,不要轻视一穷二白的老百姓。 黄克诚随朱德上井冈山后,亲耳听到了那句深刻的比喻,从此铭记终身。 当时的红军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如同走夜路的行者,而百姓的支持就像一盏明灯。 黄洋界保卫战中,村民们和红军一起连夜构筑防御工事,把山上的竹子削成锋利的竹钉,铺在敌军必经的小路上,又将松树掏空制成土炮,里面塞满石子和铁屑。 战斗打响时,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抬礌石,有的送弹药,有的在山头上呐喊助威,硬生生凭着军民合力,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时,红军深入乡村,把地主的田地分给穷苦农民。 工作人员在田里插上写有农民名字的竹牌,把地主的地契当众烧掉,让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分到田地的农民积极性高涨,不仅主动承担起耕种红军公田的任务,还成立互助组,帮红军家属耕田种地。 遂川县的妇女们自发组成洗衣队、缝补队,夜里借着松明火把,为红军赶制草鞋和军衣,一双双布鞋上密密麻麻的针脚,缝进的是百姓对军队的深情。 黄克诚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始终践行着井冈山时期的教诲。 无论是抗日战争中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还是解放战争中挺进东北,他都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行减租减息、生产自救,让根据地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的同时,也获得了无穷的抗战力量。 他常常对身边人说,当年在井冈山就懂得,群众百姓不是负担,而是军队生存发展的根基。 就像走夜路的瞎子挑灯,百姓的支持看似是照亮红军前行的路,实则也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安宁的天地,这种相互守护的情谊,是任何武器都无法替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