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儿童手表企业不能丢了安全初心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轻触加好友”“冲榜赢点赞”“靓号贵过千元”,当本应守护儿童安全的智能手表沦为中小学生群体中的“社交硬通货”,甚至催生出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产业链时,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相关企业面前:当技术创新追逐流量红利时,是否遗失了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初心?儿童安全手表的功能异化,不仅侵蚀着孩子们的纯真童年,更拷问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行业良知。

回溯儿童安全手表的发展历程,其诞生的核心诉求清晰而纯粹。通过定位、通话等基础功能搭建家庭监护桥梁。早期产品凭借“一键呼救”“实时定位”等核心功能,成为万千家长的安心之选,也奠定了行业发展的价值基石。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为抢占份额,陷入功能内卷的误区,将成人社交平台的运营逻辑简单移植到儿童产品中。从好友数量排行榜到主页点赞PK,从付费靓号到虚拟礼物赠送,这些看似吸引用户的创新设计,实则将未成年人引入攀比、沉迷的漩涡,与安全守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企业对流量的过度追逐,是导致产品变味的原因。在“用户时长决定商业价值”的错误导向下,部分无良企业将未成年人视为流量变现的对象,刻意强化社交属性以提升用户粘性。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对灰色产业链存在纵容态度,明知平台存在刷赞、账号交易等违规行为,却未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甚至通过开放API接口、弱化身份验证等方式降低违规成本。这种将商业利益置于未成年人权益之上的经营模式,既违背伦理道德,更触碰法律红线。

企业的责任缺失,还体现在对产品安全底线的漠视。定位不准、信息泄露等问题突出,更严重的是,部分企业为搭载更多社交功能,擅自简化安全认证流程,导致产品存在电磁辐射超标、隐私保护漏洞等隐患。当企业将研发资源过度投入社交功能创新,却忽视定位精度、数据加密等核心安全技术的升级,本质上是对“儿童安全”这一产品核心价值的背叛。这种“重社交轻安全”的发展模式,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动摇了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

破解儿童手表变味难题,企业必须重塑“安全优先、成长友好”的发展理念。要回归产品本质,将研发重心放在定位精度提升、续航能力优化、隐私数据加密等核心安全技术上,通过技术创新筑牢安全防线。要建立“儿童友好”的功能审核机制,对社交、支付等非核心功能实行“最小必要”原则,严禁设置诱导攀比的排行榜、点赞数等功能,主动关闭可能滋生灰色交易的漏洞。

企业更应主动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将未成年人保护转化为长效机制。在生产环节,严格执行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准,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在运营环节,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团队,识别并清理刷赞、账号交易等违规行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在教育环节,联合学校、家长开展产品安全使用宣传,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社交观。只有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制造流量,而在于创造美好。当儿童安全手表褪去攀比的浮华,回归守护成长的本质,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电子护身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这既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是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