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汶川
2008年,四川一21岁女老师被埋进废墟,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她的身体下面,正死
2008年,四川一21岁女老师被埋进废墟,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她的身体下面,正死死护住一个东西,看清后,在场的人无不泪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的震波撕裂大地时,21岁的向倩正站在什邡市龙居小学三楼的讲台上。她扎着卷发,脚踩粉红凉鞋,正用英语领读课文。那一刻,没人能想到这堂普通的英语课,会成为她生命的终章。向倩的故事,要从什邡的教育世家说起。父亲向忠海是南泉小学副校长,母亲也是小学教师。她的童年是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沙沙声、教室琅琅的读书声里长大的。“教师”二字,对她不是职业,是刻进骨血的信仰。18岁那年,她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上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同学笑她:“你明明能选更轻松的专业,何必当老师?”她答:“我爸说,老师是给人点亮灯的,我想当那根蜡烛。”大学四年,她泡图书馆练口语,周末去孤儿院给孩子们上课,连毕业论文都写着《农村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法》。2007年毕业,她回到什邡,成了龙居小学最年轻的英语老师。同事记得她第一次进教室的模样。扎着高马尾,穿着简单的牛仔裤,站在讲台上说:“我是小向姐姐,以后咱们一起学英语、聊心事。”孩子们很快爱上了这个会唱英文歌、蹲下来听他们说悄悄话的“姐姐老师”。5月12日的阳光很烈,向倩上完上午的课,正蹲在教室后排给留守儿童小慧补单词。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吊灯突然疯狂摆动,楼板发出闷响。地震了!她的第一反应是喊:“别慌!往操场跑!”孩子们顿时涌向教室门口。她守在最后,看着最后一批学生冲出教室,安全线就在几步外。可就在她抬脚要走的刹那,余光瞥见教室角落三个孩子缩在课桌下,小脸煞白。最小的那个,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小宇。“向老师救我……”小宇带着哭腔喊。求生的本能和近在咫尺的安全,在她心里打了架。但只一秒,她就扯掉鞋,冲了过去。“别怕,老师带你们出去。”她张开双臂,把三个孩子拢在怀里,半拖半抱往门口挪。楼板的断裂声越来越近。当她迈出教室门的瞬间,整栋楼塌了。水泥板狠狠地砸向她的后背,钢筋穿透她的腹部。她最后的感觉,是怀里三个孩子的重量,是他们在发抖,是自己的手臂还在用力环着他们。救援来得很快,却也很慢。5月13日晚九点,持续二十小时的搜救后,向倩的位置被找到。当战士们用液压钳撬开最后一块水泥板,现场突然安静了。她的身体支离破碎,头部被砸扁,腹部被水泥条击穿,钢筋穿过右肩。但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她的双臂始终保持着环抱的姿势,像母亲护着婴儿。三个孩子在她身下,有轻微的呻吟。“向老师……”现场一位女医生跪下来,摸了摸她的手。她的眼角还挂着泪,指甲缝里全是粉笔灰。在场的军人、消防员、志愿者,没人说话。有人默默摘下帽子,有人对着废墟深深鞠躬。这个雨夜,21岁姑娘的牺牲,成了最庄严的仪式。消息传到向忠海耳朵里时,他正在学校值班。这位当了三十多年副校长、见过无数生死的老人,蹲在操场的老槐树下,抽了半包烟。最后他说:“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这句话里,藏着多少骄傲与心碎?向倩的母亲后来哭着说:“她从小就想当老师,说‘老师是最伟大的职业’。现在她做到了,用命做到了。”向倩的同学欧阳洋回忆:“她爱美,总烫卷发,穿粉红凉鞋。可最后,她用最狼狈的姿势,完成了最美丽的告别。”向倩走了,但她的故事没停。她被追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师德标兵”。她的事迹被写进教科书,成了“最美教师”的注脚。每年5月12日,龙居小学的孩子们都会在她的纪念碑前献花,读她写的英语小诗。父亲向忠海有个习惯,每天骑摩托上班,都会绕道经过学校。他说:“倩倩还在那里,周末院子里该有琴声了。”21岁,本是人生最灿烂的年纪。向倩却用这短暂的生命,给所有教师上了一堂课。什么是责任?是明知危险却选择守护,是本能求生却转身拥抱。汶川地震已过去十多年了,但向倩的拥抱,永远凝固在废墟里。那不是终点,是一个教师用生命点燃的灯,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这,就是向倩的最后一课,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信仰。主要信源:(央视网——2008感动中国候选人—向倩)
教育协作再深化 汶川水磨中学教师赴绵阳实验中学跟岗学习
11月3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水磨中学校教师团队抵达绵阳市实验中学(绵阳七中),正式开启为期一周的跟岗培训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度交流与学习,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水磨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当日...
80岁英国老太,汶川地震后赖在成都17年不走,居然只为开一家“破”皮雕店?!更离
80岁英国老太,汶川地震后赖在成都17年不走,居然只为开一家“破”皮雕店?!更离谱的是,她前脚刚飞回英国,后脚志愿者就把店盘下来继续发工资——原来“洋雷锋”也会传染!当年她一句“留下”,40岁残疾小伙陈鲁宾从学做皮夹开始,第一次被人喊“师傅”;47岁烧伤大叔杨贻源花光积蓄,她直接买光存货还贴钱让他学雕刻,转头聘成店长。17年,40+残障员工,零捐款却靠手艺维持生活,网友炸锅:“这比某些慈善会实在多了!”现在小店没关,志愿者接力撑场,订单排到年底。有人质疑:洋奶奶回国是不是“跑路”?可店员一句话怼回:“她教会我们靠自己,站直了别跪!”
致敬人间大爱!英国奶奶因汶川地震留中国17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再次牵动瑞秋的心,她选择留在中国,用行动帮助残障人士自强自立。17年间,瑞秋的小杂货铺成了许多人的“重生之地”:40岁的陈鲁宾曾因残疾迷茫,瑞秋奶奶再三劝说他来店里学做皮夹,让他有了容身之所;47岁...
李嘉诚真是拿捐款不当回事,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候,他的基金会先是捐3000
李嘉诚真是拿捐款不当回事,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候,他的基金会先是捐3000万元,第三天他又大手一挥,以自己的个人名义追捐1亿元,用以灾区学子学费与生活补助,震后第9天,“李嘉诚基金会”启动义肢轮椅捐赠项目,组织上千...
汶川县人民医院停车难如何破解?江苏丰烨立体车库方案详解
在阿坝州“南大门”的汶川县,县人民医院附近曾因乱停车问题频繁出现拥堵,给就诊群众、周边上班族带来诸多不便。而随着立体车库的建成使用,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汶川县人民医院 汶川县人民医院承担着县内外群众的医疗、...
中国天灾时,敌国为何不趁机入侵?那你可能不知道,08年汶川地震时,中国所有边境
中国天灾时,敌国为何不趁机入侵?那你可能不知道,08年汶川地震时,中国所有边境部队一级戒备,精锐尽出,严阵以待,你以为,这些准备是给谁看的?都是因为历史教训太沉重!1900年夏,北方义和团运动搅得清廷焦头烂额,南方又遭特大洪涝,长江堤坝多处溃决,灾民流离失所。清政府忙着调兵赈灾、镇压内乱,根本无暇顾及沿海防务。八国联军却瞅准这个空档,以“保护使馆”为名,从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向北京推进。他们拿着早已测绘好的京畿地形图,避开清军薄弱防线,仅用两个月就攻破北京城——那些地图,竟是此前列强以“考察水利”名义,在华北灾区偷偷绘制的。这场灾难与入侵的叠加,让中国付出了割地赔款的惨痛代价,也成了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第一道伤疤。1911年秋,长江流域再次爆发水灾,湖南、湖北等地农田被淹,粮价飞涨,民众暴动频发。就在清政府调集漕运总督的部队南下救灾时,列强军舰突然密集出现在长江中下游水域。英国皇家海军“韦茅斯”号直接开进武汉江面,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清政府开放沿江炮台控制权;日本则趁机在上海扩大租界范围,还以“赈灾”名义派陆战队登陆,实则接管了部分铁路沿线的防务。那时的中国,天灾未平,外患又至,脆弱的国防在列强面前形同虚设。1931年,长江、淮河同时泛滥,灾区覆盖半个中国,仅湖北一省就有300多万人无家可归。日本一方面假意派“救援队”进入灾区,队员却背着测绘仪器,白天给灾民发粮食,晚上偷偷丈量河流宽度、记录桥梁承重数据;另一方面,关东军在东北频繁军演,趁着国民政府全力救灾、对东北防务放松警惕的时机,于9月18日突然发动袭击。那些在灾区测绘的地图,成了日军进攻沈阳、长春的精准导航,不到半年就占领了东北全境。这场“天灾助侵略”的悲剧,成了后世中国应对灾害时,始终紧绷防御之弦的重要原因。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震波刚过,全国救援力量向四川集结的同时,西北边境的雷达站就亮起了红灯。原本轮休的操作员全部返岗,雷达扫描范围扩大了200公里,对空监控频率从每小时3次提升到每分钟1次。新疆军区某装甲旅接到命令后,仅用3小时就完成了坦克检修和弹药装填,车队沿着边境公路展开巡逻,履带碾过戈壁的声响,在寂静的荒原上格外清晰。没人知道这些部署,电视里播的是空降兵冒死跳伞进震中的画面,报纸上写的是医疗队抢救伤员的事迹,但这条隐藏的防御线,却像盾牌一样护住了救灾的后方。同年5月16日,日本救援队抵达成都,准备前往青川灾区。迎接他们的除了民政官员,还有两名身着便装的联络军官,他们手里拿着详细的行动路线图,每一个停留点、每一次物资交接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救援队想偏离路线去查看一处桥梁受损情况,立刻被礼貌拒绝:“那里属于救灾核心区,暂不对外开放。”不仅如此,灾区周边的无线电频段也受到管控,任何未经报备的信号都会被监测,防止有人借救灾之名窃取地理信息——这些措施,都是从1931年的教训里总结出的经验。2020年初,新冠疫情最严重时,全国多地实施封闭管理,印度却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增加兵力,频繁组织巡逻。中国边防部队的反应迅速而坚决:驻守高原的某边防团,在零下25摄氏度的严寒中,将哨所警戒范围向外扩展了5公里;后勤补给车队顶着暴风雪,把棉衣、食品和取暖设备运上海拔4600米的点位,确保每个哨位都有足够的物资坚守。那时国内正忙着建方舱医院、抢运医疗物资,但边境线上的对峙强度丝毫未减,官兵们在雪地里站成队列,用坚守告诉外界:中国不会因内部困难而放松防御。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郑州、新乡等地被洪水围困,全国消防力量紧急驰援。与此同时,东南沿海某海军基地里,原本计划休假的舰艇官兵接到通知后,两小时内全部返回战位。驱逐舰“厦门舰”快速完成燃油和淡水补给,护卫舰“柳州舰”装填防空导弹,军港内的拖船来回穿梭,协助舰艇调整泊位,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这些动作没有任何公开报道,却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威慑——任何试图趁火打劫的势力都清楚,中国的救灾与防御,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中国国防预算在天灾时出现峰值,不是没有原因的。救灾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国家防御体系不能有丝毫漏洞,从历史上的被动挨打,到如今的主动戒备,每一次调整都是对教训的回应。那些在灾区外默默坚守的部队,那些看不见的监控与管控,都是为了避免重蹈“天灾遇外侵”的覆辙。信源:当一个国家发生天灾,其他国家国为什么不趁虚而入——度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