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刚刚 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魏德尔突然发声了。 她把话挑明:不要把中国和

就在刚刚 德国选择党联合主席魏德尔突然发声了。 她把话挑明:不要把中国和俄罗斯混在一起,也不要去招惹中国。放在眼下的欧洲,这番提醒很直接。能源价格波动还在,制造业复苏偏弱,再去制造新的对立,只会让自己承压更重。 细节摆上来更有说服力。1840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1901年《辛丑条约》定赔4.5亿两白银,连本带息接近9.8亿两。历史留下的账本清楚写着“侵略”两个字。如今中国发展到今天,欧洲更需要克制和尊重。 把对象分清也很关键。中国这十年把空间站在2022年组建完成,北斗在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国内5G基站数量已超过300万,新能源车产业链完整。俄罗斯更加倚重能源出口和大宗商品。这两条路线上,确实不是一个模型。 产业层面更直观。德系车企在华的总装、三电、研发布局一体化推进,电动车新平台和软件开发中心持续加码。要是人为拉开距离,供应链长度变长、成本上升、新车周期被拖,这些都是可量化的影响。 技术合作也有共识基础。光伏、动力电池、风电整机等领域,中国具备大规模供给和迭代速度。欧洲若抬高门槛,替代产能的建设周期和单位成本会上升,短期内难以平衡价格与交付。 看海上活动同样能分出风格。中国海军自2008年起在亚丁湾持续护航,多次组织海外撤离行动,强调航道安全与人员转运。这种做事方式,更像稳定器。把它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处置方式混作一谈,不符合事实。 回到企业端,近两年,多家外资把在华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列为重点,升级本地供应商体系,提升零部件就地配套比例。因为算总账,产能、配套、市场这三项同时满足,产品才好卖。 反过来看,一些地方推动限制后,本土企业协会很快提出规则稳定诉求。原因很简单,订单和投入是长期安排,频繁变化会直接击中现金流和项目进度,损失没法向市场转嫁。 魏德尔的提醒,其实是让人把注意力拉回现实表。欧洲当下需要的是把产业、能源、市场三件事摆平,而不是把不同国家简单贴同一张标签。 把话说透:把中国当正常合作对象,按规则办事,项目能跑、货能交、产业能稳。把它当成混同的对立面,只会让恢复的步子更慢。 识别差异、减少误判,是现在最实际的选择。把精力用在可核算、可落地的合作上,比任何口号都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