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菲律宾方面突然宣布了,不会自动执行位于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对参议员罗纳德·德拉罗萨的逮捕令,所有请求要先走本地法院审查。 话题一下就烧起来。外界此前注意到,菲方对前总统杜特尔特的调查一直说“尊重但不参与”,不少人解读为放任ICC推进。如今轮到德拉罗萨,立场明显变紧。 德拉罗萨不是普通参议员,他在2016—2018年担任菲律宾国家警察总长,直管“禁毒行动”,后来进入参议院并分管公共秩序和危险毒品事务。这次被点名,国内影响面不小。 数据摆在那。菲内务部门多次提到禁毒行动造成约6000起死亡事件,人权团体认为实际更高。ICC把这当成审查入口,但在证据采集、案源过滤上与菲方认识差异明显。 程序层面更复杂。菲律宾2019年退出《罗马规约》,ICC仍主张对退出前的行为保留管辖。菲方强调本地审查优先,这直接卡住了ICC的下一步。 时点也敏感。菲律宾刚经历连续强台风影响,全国投入救援和修复。这个当口传出逮捕令消息,民众更关心现实问题,反弹情绪自然堆高。 把眼光挪到外面,ICC在强国案上推进常常受阻。2020年美国对ICC两名高级官员实施制裁,第二年又被解除,这一来一回就能看出推进环境的难度。 再看以色列相关案。2024年ICC检方申请对以色列领导人发逮捕令,至今没有真正落地,成员方不配合,纸面效力难转化为行动。 回到菲律宾这一单。ICC没有自己的执法队伍,必须依靠成员配合。菲方现在要求本地法院先行审查,等于是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政治关系的变动也在场内。杜特尔特卸任后与马科斯阵营关系紧张,社会舆论把这次态度变化和内部权力图联系起来,这种联想短期内不会消失。 德拉罗萨公开指责是“背叛”,这让矛盾更直观。可就算情绪拉满,程序还是程序,ICC的纸面逮捕令在菲律宾境内走不动,就是现实状态。 人们最关心的始终是秩序和安全。灾后修复、社会稳定、司法可预期,这些指标才是落在地上的事。短期看,菲方把闸门立在本地法庭,实际效果更直接。 结尾就一句话:双重标准碰撞的结果,不该让普通人承担。该清楚、该透明、该有效的程序,要放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