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政界人士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其在涉台与涉华议题

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政界人士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其在涉台与涉华议题上的强硬表态。 近一段时间,中日在东海的船舶和飞机活动明显增多,现场紧张感上去了。这不是一两句说法能压下的问题,根子在历史与现实叠加。 2014年起中国052D陆续列装,2020年后055开始常态远海巡航;日本这边,2019年“摩耶级”入列,配合“金刚”“爱宕”形成较完整的海上防护。两边都在加码,摩擦点自然更容易被推高,矛盾更突出。 出云级的调整是一个信号。2021年“出云”完成甲板改造阶段性工作,美军F-35B在其上测试起降;日本采购F-35B的计划继续推进。中国方面持续提升岸基与海上联动能力,敏感点更集中在岛链与空海通道,中日在同一片海天的交汇增多。 历史议题并未淡出。2013年出现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引发区域强烈反应;国内社会对侵略历史的记忆持续存在。历史分歧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时,现实摩擦就会更显眼。 进入近年,涉台表态成为增压器。中国把台湾问题视为内部事务;日本部分政界人士频繁发声,外部介入容易触碰红线。高市早苗的讲话只是最新一例,对现场情绪起到推升作用。 东海识别区的交叠是具体难点。2013年中国设立航空识别区后,双方在通报、避让、呼叫等程序上不一致;日本方面保持既有做法。技术环节差异会提高误判概率,现场指向更敏感。 海上近距离跟随在增多。中国海警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多次相向活动,广播、警告、取证已成常态。频率上升,意味着一旦话说重或动作靠近,压力会立刻放大。 对外部力量的倚重是老问题。日本与美方联合演训密集,2023年前后在西南诸岛布设更多导弹与防空力量;中国以联演与常态化巡航回应。两套节奏相互推着走,空间被压缩,现场更紧。 经济层面的相互依存仍在。制造业链条跨海合作,技术与零部件流动密集;安全议题一旦过热,供应端就会受影响。现实牵连让任何强硬表态都可能带来成本。 地方层面的互动仍在维持。航运、旅游、学术交流逐步恢复,但舆论对历史与安全的敏感度上升。缓和与加压同时存在,说明关系处在拉扯状态。 今年多次沟通被媒体记录,有助于控险,但海上空中动作并未明显降温。这显示双方目标没有改变,只是在摸边界,试探彼此能接受的强度。 回到最初的那句强硬表态,它只是把长期矛盾再次推到台前。核心仍是历史分歧与现实安全诉求叠加,外部因素不断加压。 中日两边都在加装备、提频率、强表态,压力已经成形。稳定现场、规范话语与动作,降低误判,是避免进一步升级的关键。 把分歧控在界内,把沟通做在前面,让风险不扩散,是当前更可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