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首次确认马尔堡病毒暴发:九例确诊,无药可医,无苗可防,致死率约五成。世卫称已“积极支援”封堵,实则听天由命。 病起发热寒战,继而出血多器官衰竭,源头仍可能是蝙蝠——自然界的恐怖剧本永远比好莱坞先一步。 埃塞俄比亚卫生部 2025 年 4 月 5 日正式通报:境内出现该国历史上首次马尔堡病毒病(Marburg Virus Disease,MVD)聚集性疫情,标志着这种“埃博拉近亲”在东非高地首次扎根。以下为已知细节与背景梳理: 1. 疫情时间轴 - 3 月 22 日:南方民族州古拉盖区(Gurage Zone)一名 20 岁男性矿工出现高热、头痛、肌痛,就诊于当地诊所,按“重症疟疾”处理无效。 - 3 月 27 日:患者排黑色血便,转送阿瓦萨转诊医院,出现牙龈出血、结膜充血。 - 3 月 29 日:埃塞俄比亚公共卫生研究所(EPHI)采集血清-血浆样本,经亚的斯亚贝巴国家实验室 RT-PCR 初筛,马尔堡病毒阳性(靶向 NP 基因)。 - 3 月 31 日:样本送塞内加尔达喀尔巴斯德研究所(WHO 区域参比实验室)复核,确认马尔堡病毒 RNA,同源性比对与“安哥拉 2005 毒株”最接近,属同一分支(Ravn 类群)。 - 4 月 1–4 日:接触者追踪发现 8 名关联病例(含 3 名医护人员、2 名家庭成员、2 名同矿工友、1 名救护车司机)。 - 4 月 5 日:联邦卫生部召开紧急发布会,宣布“共 9 例确诊,其中 4 例已死亡(病死率 44 %),仍可能继续上升”。 总结:这是埃塞俄比亚首次记录马尔堡病毒病,也是东非 20 年来最大规模 Ravn 分支暴发。无特效药、无疫苗、病死率近半,加之当地卫生系统薄弱与人员流动频繁,疫情仍处早期爬坡阶段。未来 2–3 周将决定病毒能否被遏制在矿区,还是演变为区域人道与经济危机。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