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将台海问题与日本“存亡危机”强行捆绑,德国司令索尔弗兰克宣称“做好对俄开战准备”,两个二战轴心国几乎同时发出强硬声音,这种跨越欧亚大陆的异动,难免让人产生历史回潮的不安。 看似无关的两起表态,实则折射出当下国际秩序中危险的扩张冲动,而各方的反应与背后的现实制约,更让这场喧嚣充满值得玩味的细节。 高市早苗在国会的言论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日本右翼势力对军事松绑的长期谋划。她抛出的“存亡危机事态”概念,源自2015年安倍政府通过的新安保法,这个定义模糊的条款将自卫队动武门槛从“本国遭直接攻击”降至“他国遭攻击且威胁日本存亡”,实质是对和平宪法第9条“专守防卫”原则的突破。 更刺眼的是,这种言论直接违背了中日建交的根基——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明确规定日方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更将不干涉内政原则法治化。 当她试图将中国内政歪曲为“威胁日本存亡”的理由时,本质上是在为武力介入台海寻找法理借口,这与日本历史上借“危机”扩军的套路如出一辙。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砍掉肮脏脑袋”的回应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恰是因为戳中了历史伤痛与现实警惕。 从甲午战争割台到殖民统治,日本对台湾的野心从未真正消散,如今借着美国印太战略东风重提“台湾有事”,难免让人联想到“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 这种警惕在日本国内也引发了反弹,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直接戳穿其本质:“这是想渲染危机为增强军力找借口”,最大在野党更是追问该言论是否代表政府立场,暴露了日本社会对卷入战争的深层担忧。 毕竟,高市早苗的冒险言论若成真,日本将彻底打破战后和平框架,而面对如今的中国国防力量,这种投机注定是玩火自焚。 几乎同时,德国国防军司令索尔弗兰克在年度会议上的表态,同样透着脱离现实的强硬。他宣称德国“做好与莫斯科开战准备”,还计划协助北约在俄边境部署80万军队,这番话与德国战后“和平主义”传统形成尖锐反差。 但稍作梳理便会发现其中的矛盾:德国现役军人仅约18万人,即便加上北约其他国家军力,要凑齐80万部署部队也需大幅扩军,而德国2025年国防预算仅占GDP的1.7%,远未达到北约2%的标准。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与欧洲的能源、贸易联系紧密,德国工业对俄罗斯资源的依赖度仍未完全剥离,真要走向开战,德国经济首先将承受重创。 这种言论更像是对美国的“政治表态”,而非实际军事规划,却无意间暴露了北约内部试图靠强硬姿态维系团结的焦虑。 两个轴心国的强硬发声,看似巧合实则暗含关联。 在俄乌冲突与印太局势升温的背景下,美国正推动盟友体系同步升级——在欧洲强化对俄遏制,在亚太打造“遏华包围圈”。 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与日本近年军费连续增长至GDP2%、引进美国“战斧”导弹的动作相呼应;索尔弗兰克的对俄表态,则配合了北约向东扩张的战略需求。 但这种被外部势力牵动的强硬,终究缺乏坚实基础:日本若真介入台海,面对的将是具备区域拒止能力的中国军队,其本土安全将直接暴露在反制范围内;德国若卷入对俄冲突,欧洲大陆将沦为战场,这是任何欧洲国家都无法承受的代价。 历史早已给出教训:轴心国当年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毁灭,如今靠投机性强硬刷存在感,同样难以得逞。高市早苗的言论已引发中日关系紧张,鸠山由纪夫的驳斥说明日本社会并未完全被右翼绑架;索尔弗兰克的表态则遭到德国国内舆论质疑,认为其“忽视战争代价”。 更重要的是,中国坚定维护主权的立场与俄罗斯的战略威慑,都是遏制冒险冲动的硬约束。 当下的国际舞台上,强硬言论或许能博取短期关注,但终究要回归现实逻辑。日本真的愿意为台海问题赌上国运? 德国能承受与俄罗斯开战的后果?在复杂的利益交织与实力制衡面前,这种危险的“强硬秀”究竟能持续多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