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他被开除党籍,戴着手铐走完长征,开国大典前,毛主席问他:“你为何不来看我?” 1949 年北京中南海,朱光推门拜会朱老总,却见毛主席笑着起身:“你为何看总司令,不先来见我?” 这话让他愣了愣,随即想起 1937 年延安窑洞,他硬从毛主席手里 “抢” 走两本莎士比亚名著的往事,忍不住笑出声。 “主席忘了?当年您的《哈姆雷特》还没看完,我就‘分走’半套,哪敢先上门讨罚?” 他话音刚落,满屋人都笑起来。 1906 年,朱光生于广西博白书香家,年少时读遍中外名著,尤爱莎士比亚,为后来 “才子” 之名埋下伏笔。 1926 年,20 岁的他加入共青团,次年转党,投身革命洪流,先在广西从事地下工作,后因形势转往苏区。 1932 年抵达鄂豫皖苏区,他凭借出色文笔与组织能力,三个月内就从普通干事升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反 “围剿” 战斗中,他不仅起草作战文书,还亲赴前线动员,写下 “守住阵地就是守住家园” 的标语,鼓舞士气。 1933 年小河口会议,他直言张国焘 “搞家长制,背离中央路线”,这番话让他被开除党籍,沦为 “待决犯”。 张国焘本想处决他,见他能写会画,尤其军事地图画得精准,便留他负责油印、宣传,成了 “有用的囚犯”。 1935 年长征启程,他双手戴铐,背上驮着油印机和蜡纸,每天行军数十里,手腕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 过夹金山时,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他仍用冻僵的手在石板上写标语;过草地,他把仅有的干粮让给伤员,自己啃树皮。 宿营后,警卫解开他的手铐换脚镣,他就借着篝火刻蜡板,一晚能印出百余份《红星报》,送往前线各部队。 1935 年懋功会师后,他与廖承志被调往 “红色中华通讯社”,两人合作编发《长征战报》,让外界知晓红军壮举。 1936 年同心城会师,中共中央西北局为他平反,恢复党籍,他握着平反文件,红着眼眶说 “我没辜负信仰”。 抗战爆发后,他任中央马列学院秘书长,编写《抗日救国教程》,为干部培训提供教材,培养数百名抗日骨干。 1938 年随朱德赴太行山区,任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长,起草《论抗日游击战争》,指导根据地作战。 1940 年任 129 师宣传部长,在冀南根据地创办《冀南日报》,揭露日伪罪行,传播抗战必胜信念,发行量超万份。 抗战胜利后,他奉命接管东北,任嫩江省委书记时,仅用半年就肃清当地土匪,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任长春市委书记期间,他组织工人复工复产,修复被战火毁坏的工厂,使长春工业产值三个月内恢复战前水平。 1949 年南下接管广州前,他在北京见朱老总时偶遇毛主席,主席笑问 “为何不来看我”,两人畅聊往事。 主政广州 11 年,他主持修建广州造纸厂、重型机器厂,结束广州 “只消费不生产” 的历史,工业产值翻三番。 他推动 “绿化羊城” 工程,亲手在越秀山、白云山栽下千余棵树木,其中木棉树成了广州 “市树”。 为吸引华侨回国,他建华侨新村、出台护侨政策,短短五年就吸引数万华侨投资,带动广州经济发展。 1960 年,他调任广东省委常委,仍关注广州建设,晚年整理革命文稿,写下《长征杂忆》,记录那段特殊岁月。 1969 年,朱光在广州病逝,享年 63 岁,他留下的手稿、书法作品被收藏于广东档案馆,成珍贵史料。 如今,广州华侨新村仍保留着他当年题写的匾额,越秀山的木棉树年年开花,仿佛在诉说他的一生。 从戴镣铐长征的 “囚犯” 到建设羊城的功臣,他用才华与坚韧证明:信仰能抵万难,笔墨可铸山河。 信源:“江南才子”--朱光——博白先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