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特朗普的蒸汽弹射梦与美国军工困局:一场技术回退背后的政治博弈与产业空心化

甲板上的技术路线之争,折射出美国政治极化和工业空心化的深层危机。

“电磁弹射就是个笑话!花几十亿美金搞出来的玩意儿,坏了还得从麻省理工请专家坐飞机来修。”2025年10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站在驻日美军横须贺基地的“华盛顿”号航母甲板上,面对数千名美军官兵,宣布将签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国未来建造的航母放弃电磁弹射系统,全面回归蒸汽弹射器。

在演讲中,特朗普毫不掩饰对蒸汽弹射的偏爱,坦言自己喜欢“甲板上蒸汽弥漫的壮观场面”,并强调蒸汽弹射“用锤子敲敲就能好”,而电磁弹射则需要在顶尖人才的维护下仍无法正常工作。这番表面看似技术路线选择的表态,背后牵扯的是美国军工复合体、党派斗争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图景。

01技术争议的政治本质

特朗普对电磁弹射系统的质疑由来已久。早在第一任期内,他就多次表达对电磁弹射系统的质疑。2019年,他曾因电磁弹射系统可靠性问题而愤怒表示要回归蒸汽弹射,但未能实施。

特朗普对蒸汽弹射的偏爱源于其对军事装备的“恋旧”情节和独特的执政风格。在特朗普看来,复杂的新技术不如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装备可靠。这种技术路线选择的背后,蕴含着浓厚的政治考量。

技术选择已成为美国党派意识形态的新标志。民主党支持的高科技项目与共和党捍卫的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对立,在航母弹射器问题上得到集中体现。特朗普否定电磁弹射技术,实质上是对奥巴马-拜登时期政治遗产的否定。

然而,专业领域的数据显示情况更为复杂。根据美国国防部测试和评估主任办公室的报告,福特号航母在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的首次全面部署期间,进行了8725架次放飞作业,电磁弹射器的可靠性已大幅提升。

特朗普在演讲中的“民主表决”场景颇具意味。他询问只接触过蒸汽弹射的一线水兵两种技术孰优孰劣,在总统已明确表态的情况下,结果自然是一边倒支持蒸汽弹射。这种借民众之口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是典型的民粹主义政治操作。

技术指标蒸汽弹射电磁弹射能量利用率4%-6%约60%准备时间45-90分钟十几分钟弹射间隔90-120秒约45秒重量适应性有限,仅有几个固定档位无级调速,适配几百公斤至几十吨

从技术参数看,电磁弹射在效率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但特朗普将其定性为“民主党的奇技淫巧”,体现了美国政治极化已深入到技术选择领域。

02军工利益集团的权力版图

电磁弹射技术背后是庞大的利益网络。通用原子公司作为主承包商,获得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这些集团通过“旋转门”机制紧密联结:高级军官退役后受聘于军工企业,企业高管进入政府任职。政治献金和游说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关系,确保利益共同体能够影响重大国防决策。

军工复合体倾向于追求“高大上”的技术项目,因为传统技术利润空间有限。电磁弹射等高科技项目能为军工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而蒸汽弹射等成熟技术则利润微薄。

特朗普的决策可能也是对军工企业的一种施压策略,旨在迫使电磁弹射承包商更快解决技术问题、降低成本,而非真正的最终决策。

然而,特朗普回归蒸汽弹射的提议面临一个根本性难题:美国唯一能生产蒸汽弹射器的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已无法再生产此类系统。

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B&W)曾是美国蒸汽弹射器的独家制造商,为美国海军服务数十年。然而,随着美军转向电磁弹射,该公司在2003年后再未获得新订单,最终在2020年左右关闭了军工部门,拆除了蒸汽弹射器生产线。

尽管有媒体报道B&W公司“已破产”,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B&W公司本身并未完全倒闭,而是进行了业务重组,将其核业务分拆为BWXTechnologies(BWXT),专注于海军核反应堆等业务。蒸汽弹射器的生产线和技术团队已不复存在。

更严峻的是,美国蒸汽弹射器的产业链已经瓦解。生产蒸汽弹射器涉及上百家配套企业,包括特种钢材、密封件、阀门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因长期没有订单,已转型或倒闭。

03蒸汽弹射产业链的消亡与重建困境

特朗普回归蒸汽弹射的提议面临根本性难题:美国蒸汽弹射器产业链已经瓦解。

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作为蒸汽弹射器的原始制造商,已无法恢复生产。该公司在2003年后再未获得新订单,最终在2020年左右关闭了军工部门,拆除了蒸汽弹射器生产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B&W在中国设有分公司——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6年,最初为合资企业,在2018年已成为国有独资企业。理论上,如果美国需要蒸汽弹射器,可能不得不向中国企业求助。

潜在的重启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挑战领域具体问题影响产业链断裂特种钢材、密封件、阀门等供应商已转型或倒闭重建供应链需5年以上时间,耗资超过30亿美元人才断层年轻技工不足,35岁以下技术工人占比低于20%培养一名熟练技工需5-8年时间技术资料流失原始制造图纸和技术团队已流失相当于重新研发一套全新系统

即使特朗普政府强力推动回归蒸汽弹射,也将面临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福特级航母的设计已无法兼容蒸汽弹射。福特级从龙骨铺设阶段就围绕电磁弹射设计,改回蒸汽弹射器需要进行大规模结构修改,这会破坏航母的水密舱结构,严重影响抗沉性。

04地缘政治与技术竞赛的维度

特朗普宣布放弃电磁弹射之际,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已成功完成电磁弹射测试。中美技术路线出现明显分化。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采用的是中压直流技术,而美国用的是中压交流技术。从技术代际看,直流系统在结构简化、功率密度等方面具有优势,这意味着福建舰的弹射技术实际上已领先“福特”号一代。

技术特征美国方案中国方案技术路径中压交流中压直流系统结构复杂,需额外机械传动简化,功率密度高成熟度故障率较高已实现稳定运行

福建舰成功弹射歼-35隐身战机、空警-600预警机等三型舰载机,展示了中国电磁弹射系统的成熟度。而根据专业分析,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每次起飞耗电仅需15元人民币,而美国同类技术的成本是这个数字的二十倍。

地缘政治影响深远。澳大利亚、日本等美国盟友看到美国航母技术出现问题,可能重新评估自身安全策略,寻求多元化安全保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国在弹射器技术上徘徊不前时,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中国在成功研发蒸汽弹射器并完成陆地验证后,并未直接装上航母,而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接装备了电磁弹射航母。

05工业基础空心化的系统性危机

特朗普的“蒸汽梦”暴露了美国工业空心化的深层危机。过去几十年,美国将大量制造业外包,导致关键产业链断裂。

“工业记忆”流失是另一个严峻问题。熟悉蒸汽弹射器生产环节的工程师已流散到其他部门或退休,年轻人不愿学习这种“老手艺”。美国制造业岗位空缺率持续攀升,2024年已达历史高点。

国防工业的特殊性加剧了这一危机。军工生产需要专门的生产线和质量管控体系,但军方订单不稳定,导致企业不愿长期投入。一位工程师坦言:“以前我们造这一套,材料拿到手就能做,但现在零件都散到天南地北,人也不在工厂里。”

此外,美国国防采购体系存在严重问题。从F-35战斗机到福特级航母,各型装备均未达到设计预期效能,却消耗了远超预期的预算。这反映了美国制造业衰退、人力成本上升、军政贪腐等系统性问题。

06航母设计兼容性与改造成本

即使特朗普政府强力推动回归蒸汽弹射,也将面临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福特级航母的设计已无法兼容蒸汽弹射。福特级从龙骨铺设阶段就围绕电磁弹射设计:甲板下方的弹射器槽道宽度、深度是根据电磁线圈尺寸定制的;舰体内部舱室布局预留的是储能装置和电力分配系统空间。

改回蒸汽弹射器需要进行大规模结构修改,包括切割已焊接成型的甲板、重新拓宽槽道、在舰体内部重新开凿管道通道等,这会破坏航母的水密舱结构,严重影响抗沉性。有专家测算,将福特号改回蒸汽弹射至少需花费30亿美元,耗时5年。

另一方面,重启尼米兹级航母生产线同样不现实。尼米兹级的设计图纸虽在,但配套产业链已断裂。生产航母特种钢材的美国钢铁公司印第安纳波利斯工厂已于2020年关闭;制造蒸汽弹射密封件的钱德勒公司已转型生产民用密封件;航母螺旋桨的铸造厂甚至已把大型铸造模具拆解卖废品。

美国造船业的人才断层也是一大障碍。纽波特纽斯造船厂35岁以下的技术工人占比不足20%,大部分焊工、铆工都是55岁以上的老员工。培养一名能独立操作蒸汽弹射器核心部件生产的技工,至少需要5到8年的实践积累。

07战略视野与海权思维的差异

特朗普此次宣布回归蒸汽弹射,并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反映了他对海权建设的整体思路。在演讲中,特朗普甚至提到他喜欢观看蒸汽弹射时航母甲板上的“美丽”景象,如果用了电磁弹射,就看不到这个景象了。这种感性表述背后,是对于军事技术视觉展示效果的重视,以及对传统军事美学的留恋。

从更深层的战略视角看,特朗普一直强调成本控制和短期可靠性。他提及电磁弹射器“花费了几十亿美元”,并质疑其在实战环境下的表现。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他对蒸汽弹射的推崇体现了其对“可触摸的美国制造”的偏爱——他相信机械齿轮的力量、蒸汽的可靠、以及老工程师的手艺。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海权思维。美国的航母设计思维强调全球力量投射能力,追求技术优势以确保海上霸权;而中国的航母发展则更注重区域防御和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强调实用性和可靠性。

当特朗普憧憬着蒸汽弥漫的航母甲板时,地球另一端,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已成功完成三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测试。中美航母技术竞争的天平,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横须贺军港的蒸汽终将散去,但美国军工复合体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仍将延续。一位前工程师感叹:“工业记忆一旦断裂,恢复的代价远超研发成本。”当政治决策脱离技术现实,再强大的军力也难以避免衰落的命运。

技术路线之争的背后,是国家创新体制的深层较量。在这场博弈中,务实的技术积累最终战胜了政治化的决策模式,这一教训值得所有追求技术领先的国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