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周总理和邓颖超一张好温馨的照片,让人敬佩不已。 一张老照片,周恩来和邓颖超在站

周总理和邓颖超一张好温馨的照片,让人敬佩不已。 一张老照片,周恩来和邓颖超在站着,眼神里那种温柔劲儿,隔着时间都觉得暖心。人们老把他们俩当成革命的铁杆搭档,以为除了干革命啥都不想,其实呢,他们也像寻常夫妻那样,谈恋爱,过日子,有甜蜜有牵挂。 话说他们俩怎么认识的,得从1919年五四运动说起。 周恩来那时候21岁,刚从日本留学回来,邓颖超才15岁,在天津的学生大会上头一回见面。 周恩来戴着鸭舌帽,穿西服,白皮鞋,邓颖超后来回忆,说她当时就觉得这小伙子长得真俊。俩人一块儿搞觉悟社,约定在运动高潮时不谈恋爱,只顾革命大业。 这自律劲儿,搁现在年轻人身上可不常见。 可缘分这东西,挡也挡不住。 1920年秋天,周恩来去了法国勤工俭学,邓颖超在京津当老师,两人靠书信联系。 邓颖超起初没往恋爱那头想,还知道周恩来身边有个更漂亮的姑娘。结果1923年,一张明信片从法国寄来,上头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周恩来写道,希望咱俩将来也像他们一样,一起上断头台。 邓颖超吓一跳,先跟妈商量,妈说先抻抻他,可周恩来的信一封比一封急,她也就答应了。她后来回忆,说通过通信,俩人加深了解,感情升温,都立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志向。从1923年起,他们的关系就不是一般同志或朋友了,而是真心相爱。 邓颖超长得不如周恩来俊俏,周恩来有“四大美男子”的名头,她自己也说,恩来比我漂亮,我不漂亮。可她不自卑,知道周恩来选她,是因为共同的信仰。 她回信说,思想相通,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为理想奋斗一辈子。 她还织了件毛衣,领口绣“给你温暖,小超”。从那以后,周恩来一辈子都叫她小超,这昵称多亲热啊。 1924年7月,周恩来从巴黎回来,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广州忙得脚不沾地,没空去天津见邓颖超。1925年1月,在上海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他碰上高君宇,聊起和邓颖超的恋情,托高君宇带信。高君宇乐呵呵当“红娘”,去天津邓颖超教书的学校找她,俩人一见如故,聊得投机。 邓颖超回忆,高君宇和周恩来在会上认识,互通恋爱情报,就这么撮合了他们。 1925年7月,邓颖超奉命去广州,一个月后到那儿。 8月8日,俩人在广州中共广东区委那儿结婚,陈赓他们见证,没啥排场,没大宴席,就这么简单成了夫妻。恋爱时约定,信里主要聊革命活动、学习、事业,不写我爱你你爱我。 可婚后,信里渐渐露了情意,爱得热烈。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那天早上,邓颖超秘书赵炜接到医院电话,高振普说总理不好,快来。她陪邓颖超赶去,医生还在抢救。9点57分,心脏监护仪拉直线,周恩来走了。赵炜回忆,病房哭声一片,邓颖超颤抖着摸周恩来的脸,吻额头,哭喊恩来,你走了。 上午11时,中央领导来告别,看望邓颖超。她转述周恩来生前三点请求:不留骨灰,撒在祖国江河大地;后事不特殊,不超过别人;不开追悼会,数九寒天群众冷,死者不知,浪费人力物力。一切报毛主席党中央批准。她个人没意见,希望满足周恩来要求。李先念说,对总理不开追悼会不行,违背民心,没法交代。邓小平同意,悼念告别追悼会都要办。1月9日凌晨,毛泽东批复治丧报告。邓颖超让步了,但请人用白花编花圈,黑缎带写悼念恩来战友,小超哀献,表达心意。 有些同志说别撒骨灰,邓颖超坚持周恩来遗愿,亲手递骨灰盒,让飞行员撒向祖国大地。只剩空骨灰盒,她看着就觉得爱人还在。赵炜说,邓颖超捧骨灰时悲痛欲绝。 1976年后,邓颖超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年纪大,身体不好,她还日夜工作。生活俭朴,一顿饭一荤一素一汤,最多加小菜。工作人员劝吃好点,她说,我吃得够好,别忘少数老百姓日子不好,极少数温饱没解决,想想他们,我够好了。你们心意我领,也体谅我心情。 1988年,她主动辞全国政协主席,说让年轻同志接,有利政协活力,统战发展,也利身体。六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闭幕,大家掌声送她。她没得意没失落,站在门口一个个握手告别。 1982年,她写两份遗嘱。 第一份6月17日,重抄1978年7月1日信加补充:遗体解剖火化,骨灰不留撒掉,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房子交公,不搞故居纪念。对周恩来亲属侄儿女,别因关系或感情照顾,要依组织原则纪律。 第二份11月5日:病重不抢救,未用工资交党费,房子交公。1992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公布遗嘱,反响大。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在北京医院去世,88岁。用周恩来骨灰盒装她骨灰,撒天津海河。他们这样走到一起。 一无所有,无遗产无子女无骨灰,一切献给热爱的土地,赢得人民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