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一语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刺眼的遮羞布,字字振聋发聩,句句戳中痛点!他直言:“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色欲望奔涌不休,人人各施其能、各谋其利。若一个民族的民风,只剩下重功利、轻道义的浮躁,到头来必然内不能安身立命,外不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番话没有华丽辞藻,却如惊雷贯耳,让无数在功利洪流中奔波的人猛然驻足。 你看当下的社会图景:职场上,有人为了晋升踩着同事的功劳簿往上爬,把“精致利己”当成生存智慧;直播间里,带货主播夸大其词兜售劣质产品,眼里只有销售额却忘了诚信二字;邻里之间,多年情谊抵不过一纸房产证的纠纷,为了蝇头小利闹得形同陌路。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年轻人把“成功=金钱”奉为信条,宁愿在“996”的内耗中透支健康,也不愿花时间陪伴家人、沉淀自我,功利主义的焦虑像迷雾一样笼罩着生活的每个角落。 可王德峰教授点透的,恰恰是我们最容易遗忘的真理:道义从来不是虚无的口号,而是民族存续的根基。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晋商乔家靠“诚信经营”创下百年基业,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古训流传至今,这些不是愚笨,而是看透了“道义方能长久”的本质。反观那些只追功利的人和事,网红店铺因虚假宣传昙花一现,企业因偷工减料轰然倒塌,最终都逃不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结局。 好在功利的洪流中,仍有坚守道义的微光。山区教师张桂梅扎根贫困县数十载,用微薄的工资托起上千名女孩的求学梦,不求名利只求心安;快递小哥在暴雨中冒死护送高考考生,拒收重金感谢时说“这是该做的”;无数志愿者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用行动诠释“守望相助”的真谛。这些平凡人的选择,恰恰印证了:道义从未远去,它就藏在每个普通人的良知里。 一个民族的强大,从来不是靠财富的堆砌,而是靠精神的脊梁。功利可以是前进的动力,但不能成为唯一的方向;追求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但不能丢了做人的底线。王德峰教授的呐喊,是提醒我们在奔跑中别忘回头,在逐利时守住本心——唯有功利与道义并行,个人方能安身,民族方能立命。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