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突然宣布 11月7日正式官宣,对原产于中国的新乘用车、轻型卡车充气橡胶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调查期直接覆盖2024全年,损害调查更要追溯到2021年,跨度长达四年,这波针对性极强的操作,根本不是“维护公平”,而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 所谓的“反补贴调查”,说穿了就是欧盟给本土轮胎企业找的“保护伞”。他们一口咬定中国轮胎企业拿了政府补贴,才得以用低价冲击欧洲市场,但这说辞根本站不住脚。中国轮胎能在欧洲站稳脚跟,靠的是多年深耕的技术积累和高效的产业链优势,从橡胶配方到生产工艺,从节能环保到耐用性,每一项都经得起市场检验。欧盟自己也有数据,中国相关轮胎对欧出口量从2021年至今增长51%,价格比本地产品低30%到65%,可这不是补贴带来的“不公平”,而是中国制造性价比的真实体现。 更让人不齿的是,这波调查根本不是孤立操作,而是蓄谋已久的“组合拳”。早在今年5月,欧盟就已经对中国同类轮胎发起了反倾销调查,现在又追加反补贴调查,明摆着就是要把中国轮胎挤出欧洲市场。回顾2017年,欧盟第一次对中国卡客车轮胎搞“双反”,直接导致中国轮胎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21.3%暴跌到5.4%,如今故技重施,无非是想复制当年的“成功”,用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竞争力不足的本土产业。 欧盟嘴上喊着“维护公平竞争”,实际做的却是最不公平的事。他们所谓的“补贴证据”,大多是捕风捉影的猜测,比如把中国的产业扶持政策歪曲成“不正当补贴”。要知道,每个国家都会对重点产业进行合理支持,欧盟自己也会给本土企业提供研发补贴、税收优惠,怎么到了中国这里,正常的产业政策就成了“违规补贴”?这种双重标准,说到底就是见不得中国制造业崛起。 这波调查对中国轮胎企业的冲击确实不小。欧盟是中国轮胎的重要出口市场,一旦后续征收高额反补贴税,像之前卡客车轮胎那样每条征收21.12欧元到78.90欧元的关税,中国轮胎的价格优势就会被彻底抹平。企业要么被迫退出欧洲市场,要么就得花大成本在海外建厂规避关税,这无疑会增加运营压力和投资风险。更麻烦的是,欧盟的做法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已经有哥伦比亚、巴西等国跟着对中国轮胎发起反倾销调查,国际贸易环境只会越来越复杂。 但欧盟的如意算盘恐怕打不响。中国轮胎产业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靠低价竞争的水平了,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在海外布局产能,在东南亚、欧洲本地建厂,直接规避贸易壁垒。而且国内企业也在加速技术升级,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在环保轮胎、智能轮胎等高端领域加大研发,慢慢摆脱对低价策略的依赖。反观欧盟,靠贸易保护只能暂时护住本土企业,却会让他们失去竞争压力,越来越缺乏创新动力,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淘汰。 欧盟这种逆全球化的做法,违背了世贸组织规则,也损害了全球贸易秩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产业,就像给生病的人吃止痛药,只能暂时缓解疼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正的公平竞争,应该是让企业在市场上凭实力说话,而不是靠政府出面设置障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欧盟新法案 欧盟对华反倾销 中国欧盟协会 欧盟关税提案 欧盟新能源汽车 欧盟认证 欧盟补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