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微风]德国的那帮政客硬生生把自家工业给革掉了,德国企业来中国也是为了自救罢了。

[微风]德国的那帮政客硬生生把自家工业给革掉了,德国企业来中国也是为了自救罢了。 欧洲的产业心脏,似乎正在上演一场缓慢的、自我拆解的悲剧。当人们还在讨论中美博弈的惊心动魄时,一个更令人唏嘘的剧本正在欧洲大陆上演:它的工业根基,正在被中美两个巨人无声地瓜分,而亲手递上刀子的,竟是它自己的政客。 这场悲剧的主角,无疑是德国,这个曾经以“工业4.0”和“工匠精神”傲立于世的欧洲引擎。可如今,这架引擎的转速正在明显放缓。 德国的那帮政客,仿佛在进行一场一场豪赌,赌注就是德国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工业家底。他们硬生生地,一寸一寸地,把自家赖以为生的工业给革掉了。 当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把百亿欧元级别的投资从路德维希港转向中国湛江时,当大众汽车不断加码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时,很多人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资本的逐利本性。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动机:自救。这些德国的商人又不傻,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旦离开中国这个集市场、供应链、效率于一体的超级平台,得放多少血才能在德国重建同样的工业生态? 问题来了,就算政客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去中国化”,喊着“制造业回流”,他们为这些企业准备好回家的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让我们看看最基础的能源问题。 德国工业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廉价、稳定的俄罗斯能源供应之上的。这就像一个顶级运动员,他的食谱必须精准配比。 可现在呢?政客们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亲手切断了北溪管道的能源动脉,转而高价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这直接导致德国的工业电价飙升到中国的三到四倍。 一个工厂主,在德国生产一度电的成本,可能比在中国生产两度电还要高。在这种环境下,你让企业如何回流?回流回去喝西北风吗?这就像你先把一个人的腿打断,然后又质问他为什么跑不快,甚至怪他为什么想去借助别人的拐杖。这种逻辑,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能源只是冰山一角。再看看基建,再看看那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和繁文缛节。在中国建一个工厂,从审批到投产,可能只需要一年多时间,地方政府甚至会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德国呢?可能光是环保评估、社区听证就能拖上好几年。当中国的工程师们为了一个项目可以“996”冲刺时,德国的工人们正在享受着雷打不动的超长假期和严格的工作时长限制。 这些制度本身没有错,它们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但当这些制度与高昂的能源成本、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叠加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对工业极不友好的“死亡组合”。政客们一方面享受着高福利社会带来的选票,另一方面又幻想能凭空变出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于是,一个诡异的循环形成了。政客们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或者为了彰显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出台针对中国的政策,制造紧张氛围。 企业在这种压力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加速将核心业务和投资转向中国,以对冲欧洲市场的风险。然后,政客们又看到产业外流,于是更加大声地疾呼“去风险”,指责企业“不爱国”,甚至酝酿着更多的惩罚性措施。 他们似乎永远不明白,企业不是政客的选票工具,它们是追求利润和生存的有机体。你把池塘里的水抽干,却怪鱼儿要跳到旁边的河里去,这究竟是谁的错? 更可悲的是,当德国的工业在慢慢失血时,中美两国却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高歌猛进。美国手握芯片、软件和金融的霸权,不断收割全球利润。 中国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制造业生态和庞大的市场,正在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中心”蜕变。欧洲呢? 它被夹在中间,高端技术比不过美国,制造成本拼不过中国。它剩下的,似乎只有那些需要历史沉淀的奢侈品、旅游业,以及一些尚存优势的精密机械。 但如果没有庞大的基础工业作为支撑,这些优势又能维持多久?就像一棵大树,当它的根系被慢慢掏空时,枝叶再繁茂,也终将枯萎。 所以,当看到那些为中美“休战”而欢呼的欧洲人时,我总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他们似乎还没意识到,这场牌局里,欧洲已经慢慢从“玩家”变成了“牌桌”本身。 它的市场、它的技术、它的企业,都成了中美博弈的筹码和战场。而它的政客们,却还在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口号,亲手拆解着自己最后的底牌。 这种“蠢死”的节奏,一旦开始,似乎就很难停下来。那么,欧洲真的已经没希望了吗?或者说,它是否还有可能从这场自我拆解的噩梦中醒来,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或许是一个比中美关系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