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确认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交易规模近128亿美元。据悉,这笔订单最初被视为美方对我国的阶段性让步补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随后便宣布,将继续对我国发起301调查。 这笔大豆订单的落地其实有迹可循,是中美元首釜山会晤后的重要经贸动作之一。当时特朗普在会谈后把双方沟通夸上了天,说十分制能打十二分。 紧接着美国财长贝森特就特意在电视节目上透露,中方承诺本作物季采购 1200 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还要买到 2500 万吨,言语里满是对美国豆农日子好转的期待。 配合着这份诚意,双方都拿出了实际动作,美方不仅把芬太尼相关产品关税降到 10%,暂停了 24% 的对等关税,还搁置了那项中资控股超半数子公司就可能被拉黑的 “50% 规则”。 中方也不含糊,暂停执行了 10 月 9 日公布的出口管制措施,稀土管制暂时松绑,还强化了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出口监管。 市场立马给出了积极反应,美股和 A 股都出现上涨,上证指数一度冲破 4000 点,做进出口生意的商户说订单开始回流,海运费也有了重新谈判的空间,科技公司的技术团队更是抓紧规划,想趁窗口期做好备份方案。 谁都以为这是贸易摩擦缓和的信号,尤其是美国豆农,终于能把仓库里积压的大豆换成真金白银。要知道美国六成大豆都依赖对华出口,中国一直是他们最大的买家。 可 2025 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大豆 8619 万吨,其中巴西大豆占了 73.9%,美国大豆只占 19.5%,新作物季采购里美国大豆起初还是零,这份订单对美国农业来说本是雪中送炭。 可就在会晤结束还不到一周,当地时间 10 月 30 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就通过全球媒体宣布,对华 301 调查不会因为会谈停下来。 这消息一出,刚回暖的市场瞬间凉了半截,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连着几天下跌,不少人都在担心中方会不会缩减采购规模。 这次的 301 调查可不是小打小闹,它依据美国 1974 年贸易法,本质上是美国能单方面给别国扣上 “不公平贸易” 帽子,进而名正言顺加关税的工具。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范围直接瞄准了航运业,所有和中国相关的船只,不管是中企运营的,还是别国公司用的中国造船只,都要被增收港务费,而中国既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又是第一造船大国,这招明显是冲着我国造船和航运业来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中美会谈时美方明明已经表态要暂停这个调查,才几天就彻底反悔。格里尔在宣布时还翻起了旧账,说调查要核查中方是否遵守 2020 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签署的贸易协议,弦外之音仿佛在说 “别以为给了你点好处,游戏规则就说了算了”。 其实这波变脸早有征兆,会晤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就以国家安全为由,逼着电商平台下架了数百万件中国产的安防摄像头、智能手表,10 月 28 日更是全票通过新规,不光不给含中国零部件的设备发新许可,还威胁要撤销已获批的。 9 月份时 10 家中国实验室的认证许可已经被悄悄取消,连香港电讯在美国的运营资质都面临被撤销的风险,一套全方位的打压网络早就布好了。 面对这种出尔反尔的操作,中方在 10 月 31 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给出了有力回应。发言人郭嘉昆直接点破关键,强调中美元首已在会晤中明确同意加强经贸合作,美方的调查应该放在落实共识的大框架下推进。 言下之意很清楚,两国最高层达成的共识才是准则,格里尔的做法违背了元首共识。他还划下清晰红线,指出中美经贸互动得靠平等协商,不是搞对抗式调查,最后那句 “主动权已掌握在中国手中” 更是底气十足。 美国内部其实也并非一条心,贝森特这些相对理性的官员想靠合作稳住经济,格里尔代表的鹰派却一门心思要打压,这种内部撕裂导致的政策摇摆,最终伤害的还是美国自身,洛杉矶港的货运混乱就是例子,政策一会儿松一会儿紧,企业根本不敢投资,最后买单的还是美国本土经济。 如今前三季度中美贸易额已经下滑,美国连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都被东盟超越,再这么折腾下去,只会让更多美国企业错失中国市场的机会。那些还在仓库里等着装船的美国大豆,本该是缓和关系的纽带,现在却因为美方的操作蒙上了阴影。 说到底,贸易战没有赢家,耍小聪明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要是还抱着 “霸权思维” 不放,继续搞关税壁垒,只会把更多盟友和市场推走。而中方的从容,恰恰证明了 “互利共赢” 才是硬道理。你对我好,我就跟你合作;你耍手段,我就找别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