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带着傲慢底色的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此前突然搁置访华行程引发争议,近日面对媒体却转变口吻,他说:“德国政府始终明确要与中国保持友好,会持续推进对华关系发展,我们已做好随时与中国对话的准备。” 他还特意强调,自己的访华之旅绝非“取消”,只是“推迟”,并迫切表示“希望尽快与中国外长通话,尽早实现访华,保持双方紧密沟通”。 其实瓦德富尔的“无理”早有端倪:访前两日临时变卦,以“中方未安排足够会谈”为由推迟行程,实则是将外交礼仪抛诸脑后。 作为外长,中方安排会晤已尽东道主之谊,他却在访问前发布涉及台海的言论,本质是长期对华偏见催生的傲慢,也是为迎合德国内部保守派的政治投机,这种轻率举动连德国社民党议员都批评其“发出不良信号”。 我认为现在他急于访华的背后,是德国经济的现实困境与对华依赖的硬需求。2025年前8个月,中国反超美国重登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宝座,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而德国对华出口的汽车、机械等核心产品,2024年降幅显著,大众在华交付量同比下跌8.3%。 更关键的是,德国93.5%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宝马、奔驰等企业近三分之一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市场。当前德国经济停滞三年,通胀率连续上涨,130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企业界迫切需要通过对华合作破局。 从“临时被迫爽约”到“急切求对话”,瓦德富尔的态度反转,本质是政治投机与经济现实的碰撞。 这场充满反差的外交插曲,恰恰印证了中德合作的必然性——傲慢换不来利益,唯有平等对话、务实合作,才是两国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