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往来中美间的美国船只,为规避这笔费用,

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往来中美间的美国船只,为规避这笔费用,想出了新对策。它们抵达中国港口的货物运输,由此有了别样安排。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对船运公司来说,这完全就是一道是送分还是送命的数学题。题面很直接:一艘挂着美国旗、净吨位一万出头的集装箱船,比如美森航运那艘“曼努凯”号,今年10月14日后要进宁波港,就得先掏446万人民币。 换他们家另一艘更大的“威基基”号来上海,这笔费用更是直接飙到1200万,差不多是单趟航行成本的一半了。 面对这么一个明码标价的天文数字,另一边的选项就显得格外有诱惑力了:绕个道,去邻居家卸个货,再找个“马甲”船送进来。 这中间当然也有成本,比如多烧三四天的油,在别人家码头排队、卸货、再装货,零零总总加起来也不少钱。但跟动辄上千万的特别港务费一比,这些额外开销,简直就是毛毛雨。 所以你看,这道题怎么选,答案不是一目了然吗? 于是乎,一场精彩的“曲线进港”大戏就这么上演了。航运巨头马士基率先行动,旗下两艘原本要来宁波的美国籍货船,立马调转船头开进了韩国釜山港。 德国赫伯罗特紧随其后,也取消了在中国的停靠计划。连美国的邮轮公司都不例外,一艘邮轮算下来要交1167万的费用,宁愿被上百个乘客投诉,也要临时改道去釜山。 韩国的釜山港和光阳港,就这样意料之外地成了这场大戏最繁忙的舞台。 政策落地没几天,釜山港的泊位预约量就暴涨了18%,码头上集装箱堆得跟山一样,拖车排起的长龙堪比节假日的高速路。码头工人连夜加班加点,就为了能让这些急着中转的货物尽快周转起来。 这场“乾坤大挪移”的关键,在于换船这个环节。操作很简单,美国船把货在韩国卸下,然后换一艘跟美国没半点关系的船,再把这些货拉到中国来。 这第二艘“接力船”的身份可讲究了,它们大多挂着利比里亚、巴拿马这些国家的“方便旗”。这些国家注册船舶门槛低、税收少,最关键的是,完全不在我们特别港务费的征收范围之内。 说白了,政策瞄准的是船的“国籍”,而不是货的“产地”。只要承运这批货的船是个“干净”的身份,那它就能大摇大摆地开进港,一分钱都不用多交。 这个操作虽然巧妙,但本质上还是商业世界里最朴素的逐利本能。每一位市场参与者,皆会于规则的架构之下,探寻于自身最为有利之解法,于市场浪潮中,以智慧与策略,力求在既定框架内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场博弈还意外地让局外人捡了便宜,除了韩国港口业务爆满,连墨西哥、加拿大的港口都跟着沾了光。日本和韩国的造船厂更是乐开了花,原本要给中国的订单,现在纷纷转到了他们手上,订单量蹭蹭往上涨。 最终,那笔看起来吓人的特别港务费,并没有完全落到美国船运公司的口袋里,而是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供应链成本重构。航线悄悄变了道,第三方港口成了香饽饽,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道简单的数学题罢了。 所以,你觉得这种“曲线进港”是聪明的商业策略,还是对规则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