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81年10月,原兰州军区司令心怀赤子之心,再次回乡探亲。发小前来迎接,与司令

1981年10月,原兰州军区司令心怀赤子之心,再次回乡探亲。发小前来迎接,与司令围靠在火炉旁,一边烤火一边聊天。因为衣着单薄,发小冻得哆哆嗦嗦,司令脱下自己的军大衣,披在了发小身上。 故事的主角,是咱的开国上将,韩先楚。那时候,他刚从兰州军区司令员的位子上卸任没多久。戎马一生,快七十岁的人了,心里头最放不下的,还是那个生他养他的穷山沟——湖北红安。 红安,这地方可不简单。那是咱有名的“将军县”,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为了革命,这片土地上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流过血、送过子弟兵。韩先楚自己,就是14岁扛着土枪闹革命出去的。 这年秋末,天已经很冷了。韩先楚轻车简从,又一次回到了老家。 乡亲们一听“祖保”回来了,呼啦啦全围了上来。几十年不见,当年的“祖保”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将军了。 在镇上的招待所,有人把他几个儿时的“发小”给找来了。其中有个叫闵永进的老伙计,还有个叫海州的。 大家伙儿围着个小火炉烤火,唠嗑。按理说,老友重逢,该是高兴。可韩先楚的眼光,却死死盯在了闵永进的身上。 为啥? 因为闵永进穿得太单薄了。就一件破棉袄,里头的棉花估计都成一团一团的了,根本不顶用。他就围靠在火炉旁,一边聊天,一边冻得哆哆嗦嗦。那牙齿打颤的声音,在屋里特别刺耳。 韩先楚的心,估计就在那一刻被揪紧了。 咱们这位在战场上眼都不眨一下的上将,当时没说一句多余的话。他站起来,利索地脱下自己身上那件厚实的军大衣,二话不说,一把就披在了发小闵永进的身上。 闵永进哪敢要啊,一个劲儿地推。可他哪拧得过韩先楚? 在场的人,都看愣了。 咱得说,一件军大衣,对个司令来讲,不算啥。但这个动作,它不是“赏赐”,也不是“扶贫”。那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看到自家兄弟受苦,心里头比针扎还难受的本能反应。 这就是标题里说的,“赤子之心”。 你以为故事到这就完了?披件大衣,感天动地? 不。那你就太小看韩先楚了。 如果说,一个发小的“哆嗦”,是刺痛了他;那他接下来看到的,就是深深的震撼和愧疚。 他不顾劝阻,非要跟着海州他们回村里转转。这一转,他的心彻底凉了。 他看到的,是海州家里那根本遮不住炕的破棉絮。他看到的,是村里好多乡亲,大冷天还穿着打满补丁的单衣。 他这个从红安走出去的司令员,心里五味杂陈。 他没在村里多待,脸色铁青地回了县城。一进屋,他抓起电话,直接要通了兰州军区。 电话一通,这位老司令的嗓门震得屋顶嗡嗡响。他对那头的下属下了一道命令,一道让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命令: “立即给我调拨五万件军大衣,马上送到红安来!” 五万件! 啥概念?那不是五百件。在1981年,军大衣是绝对的战略物资,精贵得很。 旁边的秘书吓坏了,小声提醒他:“首长,这……这笔钱怎么算啊?” 韩先楚眼睛一瞪,说出了一句震动全军的话: “这钱,就从我的工资里扣!我要是没了,就扣我儿子的,扣我孙子的!一代代扣下去,直到还清为止!” 这话,掷地有声。 这不是冲动,这是他韩先楚憋了几十年,对这片土地最深的亏欠。 他为啥这么“刚”?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么苦过来的。他“祖保”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早逝,是长姐把他拉扯大的。他太知道大别山的冬天有多难熬。 他这辈子,打仗猛,人称“旋风司令”。但在战场上,他就有个规矩:心疼老百姓。 1948年打辽沈战役,攻打义城。他反复跟炮兵强调,炮弹一定要打准,绝对不能落到居民区。战后,义城的老百姓都说,解放军的炮弹“长了眼睛”。 他对乡亲的这份心,是一辈子的。 1949年,他第一次回乡,见到发小海州。看海州儿子没上学,他当场掏出三支自己用着的钢笔,硬塞过去,说:“我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你一定得让娃读书。” 1975年,他第二次回乡。不吃饭不喝酒,挨家挨户转,专门听老百姓对干部的意见。他把问题直接反映到县委,硬是帮乡亲们解决了不少麻烦。 所以到了1981年,他看到发小还在挨冻,他怎么可能忍得住? 他心里装着的,是这片土地上牺牲的无数英烈,是那些把他送出去闹革命,自己却还在受穷的父老乡亲。 他觉得,他欠他们的。 那五万件军大衣,最终当然是送到了红安。兰州军区感佩于老司令的赤诚,哪里会真扣他的工资。 1986年,韩先楚将军在北京病逝。 他留下的遗言,跟这件大事一样,震撼人心。他说:“如果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葬到红安。我想家了。” 今天,将军就安睡在红安烈士陵园。他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啥叫“赤子之心”? 就是一个人,无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他的根,永远扎在最开始那片泥土里。他见不得那片土地上的人受苦。 那件披在发小身上的军大衣,和那五万件送给全县的军大衣,本质上,是一回事。 那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的儿子,对他“母亲”——那片土地和人民——最滚烫、最纯粹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