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杨老的墓地选在八宝山,其实早有预兆。 杨振宁要去八宝山这事,消息一出来,很多人

杨老的墓地选在八宝山,其实早有预兆。 杨振宁要去八宝山这事,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诺贝尔奖得主,后来回国的大学者,老家安徽,又在清华和香港中大待过,怎么想都觉得该有个落叶归根的地方,最后却选了北京八宝山,那地方可不是一般的陵园,也不叫什么名人墓,那是国家给的一块安息地,规格摆在那儿,去八宝山,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一种选择。 杨振宁自己其实提过好几次,说自己百年之后想去八宝山,这线索早就有了,大家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图什么待遇,这背后绕不开一个人,他的老朋友,邓稼先。 这故事得从西南联大那会儿说起,四十年代的昆明城,一群知识分子在那儿念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读书声里都带着点饥寒交迫的味道,杨振宁跟邓稼先,俩人都学物理,一个脑子快得不行,一个特别踏实肯干,俩人就这么碰上了,成了班里最要好的朋友。 后来这俩人都跑美国去了,读博士,那时候世界变化快,谁也说不准以后会怎么样,可这友情一点没变淡,在国外那种地方,反而觉得更亲近,彼此心里都懂对方,也尊重对方。 差不多四九年前后,邓稼先决定回国,杨振宁留下了,这事没什么立场问题,也没什么对错,就是每个人对未来的看法不一样。 邓稼先回来,名字就跟藏起来了一样,一头扎进了原子弹的队伍里,杨振宁在美国继续搞他的理论物理,最后还拿了诺贝尔奖,他们俩谁也没埋怨过谁,就留下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这句话,后来好多人都拿出来说,它不是告别,也不是什么承诺,就是朋友之间的一种默契。 杨振宁后来回国,第一个想见的人,总归是邓稼先,七八十年代那阵子,他回来得挺勤,每次都跟人说,我想见稼先。 邓稼先的身份摆在那儿,不能随便见外宾,杨振宁那时候已经是大人物了,可他没拿这个说事,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提。 最后还是见着了,邓稼先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好了,人都瘦了一圈,但精神头还在,俩人在清华园里聊了很久,没聊原子弹,也没聊诺贝尔奖,就绕着那句“共同途”在说,邓稼先跟他说,你会回来的,我信你。 他没问当年你为什么不回来,也没说你的选择怎么样,两个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在那个年代,能守住自己的本心,太不容易了。 邓稼先后来走了,才六十二岁,骨灰就放在八宝山,一份安安静静的荣誉,从那以后,杨振宁每次回国,都会说起他,公开场合也讲,邓稼先是我这辈子最佩服的人之一。 到了二零一七年,杨振宁做了个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了中国公民,这事不小,也不只是个形式,他把自己的归宿定了下来,没过多久,就跟有关部门提了,说自己百年之后想去八宝山,跟老朋友做个伴,他没选安徽老家,也没选清华或者香港中大,就认准了八宝山,这个地方,国家级的,但又很低调,很朴素,分量很重。 有人说这就是人生的一个闭环,其实想想,这更像是对那句“共同途”的一个真正回应,不是嘴上说说,是用了几十年时间,走了那么长的路,最后真的走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