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

小张的社会 2025-10-07 11:49:26

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返”了!就拿液化石油气来说,之前关税战升级时,7艘运往中国的美国货轮直接掉头去了东南亚。现在关税暂停了,按说该恢复了吧?结果大部分中国塑料厂宁愿买加拿大和中东的货,也不想再碰美国丙烷了。   关税暂停了,美国能源商等来的不是中国订单的回归,而是自家港口堆积如山的丙烷库存 —— 得克萨斯州的储油罐已经快装不下了,可中国塑料厂的采购单依旧往加拿大和中东发。这事儿让不少美国企业犯了嘀咕:曾经占着中国市场半壁江山的生意,怎么说没就没了?   事情得从那 7 艘改道的货轮说起。贸易摩擦最紧张的时候,7 艘满载美国液化石油气的船正往中国开,半路上因为关税政策突变,只能掉头奔向东南亚。   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临时的改道,竟成了中国买家供应链调整的开端。要知道,此前中国近六成的液化石油气进口都来自美国,美国能源信息署早就把中国列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买家。   可政策的反复实在让中国企业吃不消。有数据统计,仅 2024 年美国丙烷出口政策就变了 3 次,山东一家塑料厂的采购计划跟着改了 3 回,成本核算表改得比生产报表还勤。   反观中东供应商,不仅能签订长期协议锁定价格,还把运输时间从美国海湾的 45 天缩短到了 21 天,新建的 30 万吨级码头专门对接中国货船。   加拿大那边更实在,跨山输油管道每天往中国送 20.7 万桶原油,这可比十年前翻了近 30 倍,诚意摆在明面上。   等关税终于暂停,美国企业以为机会来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闷棍。2025 年初的数据显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石油气占比已经从 60% 跌到了不足 20%,中东和加拿大的份额反倒冲到了 45% 和 28%。   不是美国的丙烷质量不行,实在是 “信任成本” 太高。中国企业算过一笔账,从美国进货每吨利润也就 20 美元,可万一政策再变,损失的可不是这点钱。有企业宁愿多付 10% 的成本买中东的货,图的就是个安稳。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市场早就在布局的供应链多元化。不只液化石油气,连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也在悄悄调整。   2025 年 4 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停止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的时间超过 70 天,刷新了五年纪录,哥伦比亚大学的能源专家都直言,中国进口商恐怕不会再签新的美国天然气合同了。   与此同时,中国和马来西亚签了 200 万吨的长期供应协议,跟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还用人民币结算,汇率风险都省了。   美国企业的日子越发难熬。得州的丙烷库存堆到了历史高位,US Energy Corp 的股价一年跌了 37%,而中国企业却在加拿大签下 50 亿美元的油砂开发协议,两边的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航运咨询公司德路里早就预警过,失去中国市场会让美国生产商要么低价抛售,要么限制产量,亏损几乎是必然的。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买家的选择还搅动了全球市场。美国的液化石油气转而销往东南亚,中东原本供应当地的货轮改道中国,连巴西大豆出口商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抢订单,全球贸易网络正跟着中国的需求重新排布。   这可不是简单的 “换卖家”,而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提升的缩影 —— 不再依赖单一供应源,而是用稳定的需求搭建更安全的贸易网络。   如今美国关税降了,可中国买家的脚步没回头。毕竟做生意讲究长久安稳,谁也不想把身家性命系在反复无常的政策上。   那些堆积在得州港口的丙烷,或许正印证着一个道理:信任的建立需要多年积累,可破坏它只需要几次政策摇摆。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美国企业要做些什么,才能重新赢回中国买家的信任?或者说,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当下,还有哪些行业会出现类似的格局变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53
小张的社会

小张的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