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刚解体那阵子,乌克兰的日子是真的难。 原本风光无限的黑海造船厂、安东诺夫设计局,一夜之间没了订单,车间里的机床蒙了灰,连航天领域的顶尖工程师,都快拿不到工资了。 有位后来来华的专家回忆,当时家里连孩子的奶粉都要精打细算,更别说搞科研了,实验室里的设备拆的拆、卖的卖,一辈子研究的技术,眼看就要烂在手里。 而那时候的中国,正憋着一股劲搞工业化升级。 航空发动机老是 “卡脖子”,大型舰船的设计图纸翻来覆去改,就是突破不了关键技术;航天领域想搞大推力火箭,可在燃料控制、箭体材料上还差点火候。 说白了,咱们有干劲、有需求,就是缺经验、缺 “领路人”。 就这么巧,两边一搭上线,简直是 “久旱逢甘霖”。 中国这边拿出了十足的诚意:给专家们提供带院子的住房,安家费直接打到家属账户;担心他们吃不惯中餐,食堂专门设了东欧风味窗口,连面包、红菜汤都按乌克兰的做法来;孩子上学更不用愁,地方政府协调了双语学校,还安排中文老师上门辅导。 乌克兰专家们一看,这不是简单的 “打工”,是真把他们当人才待,不少人收拾行李时就说了:“只要能继续搞科研,去中国值了!” 可别以为这些专家只是来 “传帮带” 的,他们干的都是实打实的 “硬活”。 就说辽宁舰的改造吧,当年咱们拿到瓦良格号的船体,光清理船舱里的锈迹就花了大功夫,更别说动力系统、雷达布局这些核心技术了。 这时候,几位参与过苏联航母设计的乌克兰专家来了,他们拿着当年的设计草图,一点一点给中国工程师讲:哪里是动力舱的关键节点,怎么优化甲板的起降流程,甚至连舰载机的系留装置怎么调都手把手教。 有位老专家为了摸清动力系统的参数,连续半个月泡在船舱里,热得浑身是汗也没喊累,最后硬是帮咱们把动力调试的时间缩短了半年。 还有航空发动机领域,咱们当年研发涡扇系列发动机时,在叶片材料和冷却技术上卡了壳。 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几位专家带着技术资料来华,跟中国团队一起泡在实验室,反复测试不同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最后终于突破了单晶叶片的制造难题。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些背着行李箱来中国的专家,现在早已不是 “异乡人” 了。 有的专家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了高校的教授,带着一群中国研究生搞科研,课堂上还会偶尔蹦出几句东北话,因为他们长期住在沈阳、哈尔滨这些工业城市,早就被本地人的热情 “同化” 了; 有的还在科研院所里挑大梁,比如在航天科技集团,有位乌克兰专家现在是大推力火箭发动机项目的顾问,经常跟年轻工程师一起熬夜改方案;还有的虽然退休了,却没闲着,在工业园区开了家技术咨询公司,帮中乌企业牵线搭桥,把更多乌克兰的新技术引进来。 现在再看,当年那些看似偶然的 “援建”,其实早就变成了长久的情谊。 哪怕现在国际形势变了,不少乌克兰专家还是会跟家乡的亲友说:“中国是个靠谱的合作伙伴,这里尊重人才,也懂得感恩。” 说到底,这些乌克兰专家的处境,其实就是中乌合作最真实的写照,不是靠利益捆绑,而是靠真诚和尊重。
乌克兰这下危险了,大概率俄罗斯会动用核武来解决乌克兰,因为不用核武不行了,核武的
【4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19
坚决不要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