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核潜艇带着154枚战斧潜入南海,刚一上浮,就被中国卫星拍个正着 近日,某中国商业卫星公司放出一张图片,疑似拍到了一艘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核潜艇,正在南海的水面浮航。虽然该卫星公司遗憾表示“捕获该潜艇的卫星分辨率不够,没有更清晰的照片”,但从其非常特殊的长宽比来看,我们基本能确定,这确实是一艘俄亥俄级潜艇。 这事儿得从几天前说起。美国海军俄亥俄号高调停靠菲律宾苏比克湾,搞了场所谓的“例行港口访问”。美国海军第七潜艇大队还特意发声明,说潜艇在第七舰队辖区执行任务,为的是“维护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这话听着耳熟,明眼人都清楚,美军舰船打着自由旗号闯南海,针对性再明显不过。恰逢菲律宾近期在海警对峙里没占到便宜,处境被动,西方媒体直接点破,俄亥俄号这趟就是来给菲律宾站台的。 苏比克湾这地方也有说道。它曾是冷战时美军在亚太最重要的海军基地,1992年才随着美军撤出关闭。如今中美博弈加剧,美国一直想重启这处基地,让舰队重新常驻菲律宾。俄亥俄号不选马尼拉湾偏靠苏比克湾,这心思昭然若揭。 但蹊跷的是,核潜艇最金贵的就是隐蔽性,能水下长航根本犯不上随便上浮。俄亥俄号离开苏比克湾进了南海,偏要在水面上晃悠,摆明了是故意暴露行踪。 这操作背后全是算计。美军想秀肌肉给菲律宾撑场面,又怕真把局势闹僵。解放军的装备水平早不是从前,施压力度轻了没用,重了又怕激化矛盾。 于是五角大楼玩起了平衡术。一方面让载着154枚战斧的核潜艇亮个相,摆出威慑姿态;另一方面故意让它水面航行,生怕中方误判,等于变相递话“就是做做样子”。 要是俄亥俄号真在南海水下潜行,南部战区大概率会启动拉网式反潜。到时候中美海军碰面,摩擦风险直线飙升,那可不是美国想看到的局面。 更有意思的是抓拍者的身份——中国商业卫星。这已经不是民用卫星第一次在军事领域刷存在感。几年前“吉林一号”就拍过美国航母,这次又精准捕捉到核潜艇,藏不住背后的技术底气。 有人拿美国Maxar公司的高清卫星图比,说咱们的照片不够清晰。但这根本不是一回事。美国卫星走的是“少而精”的精英路线,追求单张图的极致分辨率,像个空中狙击手。 中国的思路完全不同。“吉林一号”是个庞大的星座系统,目标是用300颗卫星织成一张网。它不拼单星清晰度,靠的是多星协同,实现对目标区域小时级甚至分钟级的反复观测。 俄亥俄号就算能躲开单次抓拍,也逃不过星座的持续围观。从出港到航行,它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实时追踪,这种动态监控的价值,有时比一张高清照片还管用。 这背后其实是中美遥感体系的战略差异。美国的商业卫星早和军方绑在一起,Maxar公司的最大客户就是美国政府,战时图像调度全优先军方。 中国的商业卫星则走“多而快”的路子,用密集覆盖和快速响应构建优势。这次能精准拍到核潜艇,就是这套体系能力的最好证明。 更值得琢磨的是中方的反应。国防部记者会上没对这事多做评价,这态度本身就很有说法。显然中方读懂了美军的信号,双方默契地没让这事发酵。 这场景像极了美军在大西洋试射三叉戟导弹的操作。明明太平洋有靶场,偏要跑到离中国十万八千里的地方试射,就是怕连射4枚导弹引发误判。 美军现在的处境挺尴尬。想靠军事存在施压,又没底气真的硬碰硬;想秀肌肉,又得小心翼翼控制尺度,生怕玩脱了收不了场。 而中国商业卫星的抓拍,等于戳破了美军的“威慑神话”。你引以为傲的隐蔽核潜艇,刚上浮就被我们的民用卫星发现,这背后的军用侦察能力可想而知。 以前美军靠装备优势在南海横冲直撞,现在却得算计着“如何安全地秀肌肉”。俄亥俄号的这次亮相,没显出威慑力,反倒暴露了底气不足。 这张模糊的卫星照片,藏着两层真相。一层是美军想靠核潜艇刷存在感,却处处透着谨慎;另一层是中国的监控能力早已今非昔比,从太空到海洋,都有办法看清来者的底细。 南海这盘棋上,曾经的单向威慑早已不在。美军的核潜艇也好,航母也罢,再想悄无声息地来去,已经没那么容易了。民用卫星的一次抓拍,不过是这场战略博弈的一个小小注脚。
国外军事专家说,若美俄打起来,全球会有50亿人死亡。但如果美国和中国爆发核战情况
【3评论】【7点赞】
用户91xxx60
中国人民解放军应该在海底用无人艇搞沉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