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想中立了,近段时间,瑞士一直在懊悔中自责,源于近两年一时心血来潮追随了欧美对俄罗斯制裁的步伐,虽然说没有派兵出武器,但冻结俄罗斯在瑞士银行资产一事一举将几百年传承的招牌砸了。 事情得从乌克兰危机那阵子说起。欧美国家抱团对俄罗斯挥起制裁大棒,瑞士看着风向,也跟着动了心。它嘴上没说放弃中立,行动却诚实得很。瑞士银行直接冻结了俄罗斯相关的资产,这一下算是把自己钉在了“选边站”的柱子上。 要知道,瑞士的中立可不是嘴上随便说说的。1815年维也纳会议就给它正了名,1907年的海牙公约更是把中立国的权利义务白纸黑字写了下来。两百多年里,不管是一战二战还是冷战,欧洲大陆打得天翻地覆,瑞士都能靠着这层身份独善其身。 更关键的是,这身份早成了瑞士的经济命脉。全球的富豪、政客、企业都愿意把钱存在瑞士银行,图的就是那份“不管谁打架,我的钱都安全”的底气。这招牌比任何广告都管用,直接撑起了瑞士金融业的半壁江山。 但这次,瑞士算是亲手砸了自己的金饭碗。它以为跟着欧美走能捞点好处,结果好处没见着,麻烦倒先来了。 首先慌的是那些存钱的客户。人家把钱放过去,求的就是一个安全稳妥。现在瑞士能冻结俄罗斯的资产,明天是不是也能跟着别人冻结其他国家的?这种担忧直接变成了行动,不少客户开始连夜转走资金,生怕自己的钱成了下一个“牺牲品”。 屋漏偏逢连夜雨,瑞士的银行业本身就麻烦不断。瑞士信贷这家百年老店,前几年就丑闻缠身。2021年先是因为对冲基金爆仓亏了48亿瑞士法郎,紧接着又因为关联公司破产面临巨额赔付。2022年更离谱,黑客曝光了一万多个账户信息,里面全是腐败官员、毒贩这类客户,法院还直接判了它的客户经理帮毒贩洗钱罪名成立。 本来信誉就岌岌可危,冻结资产这波操作直接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年3月,硅谷银行倒闭的风波刚起,瑞士信贷就扛不住了。短短两周时间,它的股价跌掉了70%,最后逼得瑞士政府出面,让瑞银强行接管了它。 这还只是看得见的损失。看不见的,是那笔再也赚不回来的“信誉账”。有国家直接出台政策,不让本国企业把钱存到瑞士银行。连一些长期合作的老客户都换了地方,毕竟谁也不想把钱放在一个“随时可能变卦”的地方。 瑞士政府这时候才后知后觉地慌了神。它发现自己不仅没从制裁里捞到好处,反而把最值钱的家底给赔进去了。金融业一垮,瑞士的经济就得跟着塌方,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瑞士又开始改口了。它对着媒体说自己还是中立国,之前的举动只是特殊情况。那种急于撇清关系的样子,活像个做错事又想找补的孩子。 但哪有那么容易回头?中立这东西,就像一张白纸,一旦画脏了,再怎么擦也留痕迹。海牙公约里写得明明白白,中立国就得保持不偏不倚,不能支持交战的任何一方。瑞士既想享受中立带来的安全和红利,又想跟着别人捞好处,这种两头占的好事根本不存在。 更讽刺的是,瑞士维持中立最初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维系国内团结。它是个多民族国家,一旦选边站,不同民族之间很容易产生分歧。这次跟着欧美制裁俄罗斯,国内早就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只是当初被外界的风向盖过了而已。 现在瑞士急着喊“我还是中立国”,可国际社会的眼睛是雪亮的。以前各国愿意把重要谈判放在瑞士,比如越南战争的结束谈判就选在日内瓦,就是因为信得过它的中立立场。现在再提起瑞士,大家先想到的不是“中立”,而是“靠不住”。 那些曾经把瑞士当作“避风港”的人,现在都在忙着找下家。新加坡、迪拜这些地方成了新的热门选择,毕竟人家没在制裁这事上翻过车,信誉摆在那儿。 瑞士这才真正明白,中立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穿脱的外套,而是需要长期坚守的底线。它这两年的操作,就像一个生意人把招牌砸了去抢小便宜,最后便宜没抢到,生意也黄了。 两百多年的积累,短短两年就毁得差不多。现在再想捡回“中立”的招牌,难度堪比登天。客户丢了可以再找,但信誉没了,真的就找不回来了。 瑞士的例子也算给全世界上了一课:有些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别以为跟着别人起哄能捞好处,有时候一时的冲动,要付出的可能是几代人都补不回来的代价。 官方信源:人民论坛网《大变局中的中立国路在何方》
又想中立了,近段时间,瑞士一直在懊悔中自责,源于近两年一时心血来潮追随了欧美对俄
史鉴奇谈
2025-10-01 12:00:45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