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兵出援俄,不是讲义气,是卖命换饭吃。一万个兵,一个月拿走三千万美金,全归平壤

史鉴奇谈 2025-10-01 09:00:54

朝鲜兵出援俄,不是讲义气,是卖命换饭吃。一万个兵,一个月拿走三千万美金,全归平壤。阵亡的,抚恤金照发,但人回不来了。   俄罗斯对人力的迫切需求,早为这场潜在合作埋下了伏笔。自俄乌冲突爆发,俄军的人员消耗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   俄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估算数据更直观,2023年俄罗斯的劳动力缺口高达480万人。战场的持续失血,让这个数字变得更加棘手。   俄罗斯需要能上战场的人手,朝鲜需要能解燃眉之急的资金和物资。这种刚性需求的碰撞,让原本就在升温的俄朝关系有了更具体的合作方向。   俄乌冲突成了俄朝关系的催化剂。2022年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快速调整,对朝、对韩关系彻底走向分化。   朝鲜成了国际舞台上坚定“挺俄”的力量之一。两国关系从传统友好,开始朝着“牢不可破的战友关系”演进。   高层互访紧接着密集展开。2023年7月,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赴朝参加纪念活动,拉开了互动序幕。9月,金正恩访俄,参观航天发射场、飞机制造厂等关键场所,与普京的会晤确立了合作大方向。   随后的几个月里,俄外长拉夫罗夫、自然资源部部长科兹洛夫相继访朝,磋商经济、资源、军事等领域的具体合作。2024年6月,两国更是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让合作有了法理支撑。   经济往来早已先行一步。2022年底,俄罗斯恢复对朝成品油出口,五个月内出口量达6.73万桶。2023年3月,俄罗斯向朝鲜出口2800吨玉米,这是疫情后首次粮食援助,4月又追加出口1280吨面粉。   罗津港恢复通关业务,高丽航空重启平壤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航线。这些动作都在为更深层次的合作铺路。   韩国情报机构的消息把传闻推向了高潮。他们宣称朝鲜计划派出4个旅团、共12000人的特战部队参战。   国情院确认,2024年10月8日至13日,首批1500名朝鲜士兵已搭乘俄罗斯海军舰艇,从清津、咸兴等地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士兵预计经过适应性训练后,就会投入俄乌前线。   消息一出,尹锡悦立刻主持紧急安保会议,韩方高调表达不满,称会密切关注事态进展。   但俄朝双方都否认了这一说法。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言,所谓派兵说法是“无中生有的炒作”,两国合作符合国际法,不会损害韩国利益。   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负责人也回应,这是韩国编造的毫无根据的谣言。双方的否认,让事件多了层迷雾。   扎哈罗娃点出了关键,这则消息最早来自乌克兰媒体,经韩国情报部门放大,再由北约跟进炒作,背后离不开西方鼓动的影子。   毕竟韩国对俄态度早已转变。尹锡悦政府追随美西方实施对俄制裁,将1159种产品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还向乌克兰提供防弹衣、军用口粮等非杀伤性援助。   更被外界诟病的是,韩国向波兰出口大量军火,向美国出口炮弹,被指迂回援助乌克兰。《华盛顿邮报》称,韩向乌间接提供的炮弹可能超过所有欧洲国家总和。   这种背景下,韩国炒作朝俄“军事合作”,既有向西方表忠心的意味,也有施压俄朝的考量。   但俄朝合作的瓶颈也客观存在。联合国对朝制裁框架,让很多领域的合作受限。“海外务工”和军事人员合作,都处在敏感地带。   普京曾表态,两国会在联合国制裁框架内发展合作。这话既是说给外界听的,也是在给自己划红线。   俄朝贸易基数过低的问题也很突出。2023年两国贸易额仅超过2800万美元,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更无法与曾经的俄韩贸易相比——2021年俄韩贸易额还高达298.82亿美元。   但对朝鲜来说,哪怕是小额的资金和物资援助,也能缓解燃眉之急。对俄罗斯来说,哪怕是补充少量兵力,也能减轻前线压力。   这种现实需求的匹配,让派兵传闻即便未被证实,也具备了滋生的土壤。外界没必要纠结于传闻真假,更该看清背后的逻辑。   朝鲜不是在讲哥们义气,而是在为国家生存算计。俄罗斯不是在找盟友帮忙,而是在为战场危机买单。   所谓“一万士兵月赚三千万美金”的说法,或许有夸张成分,但它精准反映了这场合作的本质——一场用风险换生存资源的交易。   那些可能踏上战场的朝鲜士兵,他们的命运成了这场大国博弈里的微小注脚。平壤拿到的每一分钱,都可能沾着鲜血和牺牲。   俄罗斯即便真能获得兵力补充,也只是暂时缓解人力短缺。这场冲突的根源问题不解决,人力消耗就不会停止。   俄朝的走近,本质上是特殊时期的利益捆绑。当危机过去,或者利益消失,这种靠“卖命换饭吃”维系的关系,又会走向何方,没人能给出答案。   官方信源:央视网《韩情报机构称朝鲜首批1500名士兵已抵俄 将投入俄乌作战前线》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