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张发奎愤怒地仰天长叹:“我要是不杀他,就太对不起你们了”。后来,张发奎的话传到了何应钦耳朵里,何应钦便想动歪心思,但失败了。此后两人彻底结下了梁子。 要弄明白这股火气有多烈,得先掰扯掰扯1941年的时局。那会儿抗战刚熬过最苦的相持阶段,粤北战场的硝烟还没散,前线士兵啃着掺沙子的饭团,有的连鞋都没得穿,却要顶着日军的炮火冲锋。 张发奎嘴里的“他”,是麾下某团团长李某——这人胆大包天,竟敢克扣士兵的冬衣款和伙食费,还在一次小规模遭遇战里临阵退缩,导致一个排的弟兄全折在了阵地上。 士兵家属找到指挥部哭诉求情时,张发奎正对着作战地图发呆,听见这事当场就炸了。他把手里的茶杯往地上一摔,瓷片溅了一地,红着眼眶跟参谋说:“我要是饶了他,前线拼命的弟兄们,九泉之下都闭不上眼!” 何应钦会动歪心思,根本不是冲那死去的团长来的。那会儿他是军政部长,手里攥着全军的后勤和人事权,跟张发奎的梁子早不是一天两天了。 张发奎是粤系出身,打仗猛得像头老虎,却不怎么买蒋系的账,何应钦早想找个由头削削他的兵权。这次“擅杀将领”,在何应钦眼里就是送上门的把柄。 他先是让人偷偷联系李某的家属,许诺给抚恤金,让他们去重庆告御状,说张发奎“独断专行,罔顾军法”。又在军政部会议上旁敲侧击,暗示张发奎在粤北搞“独立王国”,意图把水搅浑。 可何应钦没算到,张发奎早把功课做足了。他不仅把李某克扣军饷的账本、士兵的证词整理得清清楚楚,还让人把阵地上牺牲士兵的遗物拍成照片,一起送到了蒋介石手里。 蒋介石那会儿正指望张发奎守住华南门户,不让日军从广州再往北推。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和照片里破旧的军装,他只说了句“杀得好”,压根没理会何应钦的小动作。 这事过后,两人的矛盾算是摆到了明面上。后来张发奎要补充装备,何应钦总能找出各种理由拖着;张发奎推荐的军官,到了军政部也总被压着不批。 最讽刺的是,那会儿全国都在喊“团结抗日”,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却像一把藏在背后的刀,时不时就想往自己人身上捅。张发奎再刚正,也架不住这种明枪暗箭,到后来粤北防线的补给,还是靠当地百姓凑的粮食才撑住。 你想想,前线将士在流血,后方却有人忙着争权夺利,这样的军队,就算有再多像张发奎这样的猛将,又怎么能真正凝聚起力量?那段历史里,藏着的不只是两个人的恩怨,更是一个政权走向溃败的伏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他当13年军长,提拔军区副司令说能力有限!杨得志:就别谦虚了!“杨司令,我担心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