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本在上将名单中,毛主席没同意!周总理到傅作义家说明原因:“你在北平起义的功劳,确实比很多现役将领都大,但规矩是现役军人授衔,你是水利部长,属于行政干部……” 这话听得傅作义心里咯噔一下,不是闹情绪,更不是怪规矩,就是老军人对“军衔”俩字藏不住的本能触动——毕竟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大半辈子穿军装,麾下带过几十万兵,军衔对他而言,是军人身份的印记。可这咯噔劲儿没持续多久,他就轻轻点了头,没说一句异议。 其实傅作义早不是纠结军衔的人了,这份通透,从1949年西柏坡见毛主席时就扎了根。当时他刚率部起义,一进门就立正躬身说“我有罪”,没成想毛主席快步上前拉他坐,还笑着说“你有功,北平50万军民免了战火,古都没遭破坏,这是大功劳”。就这一句话,让他彻底放下了过往的顾虑,满脑子就想给新中国做实事。 后来组织问他想挑什么工作,他没选军队里的职务,反倒脱口说“我想治水”。他心里门儿清,自己打了半辈子仗,见多了黄河决口、淮河泛滥时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模样,打仗是止乱,治水才是养民,比拿军衔更实在。就这么着,他成了水利部长,从1949年一上任,就把家安在了工地上,一年到头有三分之二时间不在北京。 周总理那天去他家,见他没纠结军衔,还主动聊起治水的事,也松了口气。傅作义跟总理说,早年间在绥远驻军时,就搞过小型水利,还让部队抽人修水渠,那时候就盼着能好好治治江河。周总理听得认真,还跟他聊起淮河的汛情,说老百姓等着治水,这担子比军衔还重。 1950年淮河发大水,傅作义没等上级催,连夜组织专家开座谈会,还亲自带着人往灾区跑,踩着泥泞查水情,连国外的水利专家都被他请来出主意。后来佛子岭水库、濛洼蓄洪区建成,淮河两岸老百姓不再受“十年九涝”的苦,有人跟他提当年的上将军衔,他只摆手:“现在看着老百姓能种上田、吃上饱饭,比戴将星舒坦多了。” 他这一辈子,没戴上上将肩章,却用23年水利生涯,在江河湖海间立了“活丰碑”。1974年他去世前,还特意嘱咐家人,把骨灰撒在大青山和黄河里——大青山是他当年抗日的地方,黄河是他治了一辈子的河,也算圆了老军人“要么保家卫国,要么为民谋利”的心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