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台海危机时,为了弥补火力不足的弱点,我们把大炮和坦克固定在船上,虽然现在看来这做法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是无奈之举。 那几年称得上很憋屈,苏联解体后中美之间的合作支点没了,美国转而把枪口瞄准我们,1993年“银河号”事件他们想扣就扣说查就查,而我们连远洋维权的力气都没有,到了95年李登辉访美鼓吹“台独”,眼看几十年的和平努力要被推翻,危机便在不可避免中爆发。 东南沿海的军事演习规模空前,数十万大军会师,还不够掩盖当时装备的差距,我们的海军面对美国航母就像新手村的小号被满级大神屠戮,导弹导航还得看GPS脸色,人家一旦关掉咱们就是“睁眼瞎”,那时候的推演结论非常不乐观,一旦动手,美军能零伤亡解决我们的海上力量,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对手看见一种不计代价的决绝,于是有了那场载着坦克和遗书出海的悲壮对峙。 这并不是军事意义上的较量,而是意志上的摊牌,美国人害怕的从来不是渔船上的大炮,而是背后那股“不怕同归于尽”的狠劲,他们知道,如果真把我们逼到死角,我们还有能改变世界格局的核实力。 这就是为什么最终那两个航母战斗群只能悄悄后撤,他们不想承担一场根本收不住的赌局,危机的平息是靠血性硬撑出来的,这一页翻过去了,但心酸难以抹去。 也正因为如此,那年成了中国军人的刺,刘华清上将说过“不建航母死不瞑目”,我们缺乏的不只是装备,而是属于自己的底气,于是从北斗导航到东风导弹,从第一艘“辽宁舰”下水到“下饺子”般的造舰浪潮,中国一步一步追赶,今天“北斗”点亮全球,东风系列锁定航母,万吨大驱和航母编队成型,我们终于能说不再有任何人能轻易把航母开到家门口耀武扬威。 有人说那张摇摇晃晃的渔船照片是耻辱,我宁愿把它看成一座丰碑,它提醒我们国家的和平是硬实力和血性拼出来的,没有那份舍命赴海的悲壮就不会有后来三十年的突围,曾经的无奈成了今天的底气,真正的和平不是妥协不是退让,而是当对手抬头看见你时已经不敢再轻举妄动。
大陆其实没必要跟美国在台海死磕,更没必要为了湾湾而跟美国动手,解放军完全可以抄对
【1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