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美媒《华尔街日报》刊文,对中美海军实力进行了分析。并在文中少见地表示,中国海军的核潜艇正在对美国海军的制海权构成巨大挑战。 这篇报道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来自美国主流媒体,更因为它承认了一个事实:中国海军的水下力量已经发展到了足以让美国正视的程度。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崛起之路。 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打破核大国的垄断,保卫国家的海洋安全,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口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科研人员克服了技术封锁、设备落后等重重困难,于1970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早期的中国核潜艇在性能上与美俄等国存在较大差距。噪音水平高、续航能力有限、武器系统相对落后等问题,使得中国核潜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对美国海军构成实质性威胁。美国海军甚至曾嘲笑中国核潜艇"在太平洋海底航行,远在夏威夷就能听到声音"。 面对差距,中国科研人员没有气馁。他们卧薪尝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进入21世纪后,中国核潜艇的发展迎来了爆发期。新型核潜艇在静音技术、动力系统、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094型战略核潜艇为例,它搭载了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射程超过8000公里,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而093型攻击核潜艇的改进型,则在静音性能和水下机动性上有了显著提升,能够执行反潜、反舰、对陆打击等多种任务。这些新型核潜艇的列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海军的水下作战能力。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指出,中国核潜艇数量的增加和性能的提升,正在改变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平衡。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前司令托马斯曾表示,中国核潜艇的进步"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已经能够在更远的海域执行任务,对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和海外军事基地构成了潜在威胁。 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核潜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外利益不断拓展,对海洋运输通道的依赖也日益加深。拥有强大的核潜艇力量,能够有效遏制外部势力对中国海洋权益的侵犯,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同时,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发展核潜艇并不意味着中国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是为了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海军多次表示,愿意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海军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海盗、 terrorism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然而,美国显然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保持着高度警惕。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频繁开展军事演习,试图遏制中国海军的发展。《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国国内对中国军事力量崛起的焦虑情绪。 总的来说,中国核潜艇的发展是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中国海军已经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而《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未来,中国将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规划发展国防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拿了大清赔款的,终将变成大清?7月27日,美媒揭露了美国军工丑闻,美国把原本用来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