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张灵甫带领305团的精干战士突击张古山,经过一晚上浴血奋战,终于攻下张古山,可是次日张灵甫却拱手相让还给了日军,这到底是为何? 说起抗日战争那会儿的万家岭战役,很多人一提起就觉得热血沸腾,尤其是张古山那块儿打得最凶。张灵甫带着他的305团,硬是啃下了这块难骨头,可转眼就把山让回去了,这事儿听着挺蹊跷的。得从头捋捋,万家岭战役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的一个关键环节,当时日军106师团在松浦淳六郎的指挥下,孤军深入江西德安的万家岭地区,打算直扑南浔线,配合大部队攻武汉。薛岳作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早有准备,调集了包括第七十四军在内的十一万部队设下口袋阵,就等着日军钻进来。 张古山这地方,海拔不到三百米,但地形险要,灌木丛生,站在山顶能一眼看遍整个战场。更要命的是,它正好卡在日军退路雷鸣桥上,谁控了它,谁就捏住了对方的命门。中国部队要是拿下,就能居高临下封死106师团的北撤通道,顺势威胁他们的核心阵地;日军要是守住,就能挡住中国军队的推进,拖延时间等援军。106师团一共一万六千多人,装备精良,有坦克和飞机支援,中国这边虽人数多,但武器落后,补给线长,仰攻这种高地本来就吃亏。74军作为主力,51师师长王耀武头疼了好几天,几次正面强攻都没奏效,部队伤亡不小。 张灵甫当时是305团团长,刚升任153旅旅长没多久。他看地图琢磨了会儿,提出从山后北坡偷袭的点子,参考了三国里邓艾偷渡阴平的招儿。10月6日,王耀武同意了,张灵甫从团里挑了五百多精干兵,组成突击队,轻装上阵。次日傍晚,他们绕到张古山北面,那边崖壁陡峭,人迹罕至,日军没设防。突击队靠着藤蔓攀爬上去,摸到北部高地,先干掉那儿的六百多日军守兵,然后配合正面佯攻,一夜之间就把主峰上的八百多日军给收拾了。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日军猝不及防,阵地瞬间失守。这下子,106师团的退路被堵,形势一下子被动起来。 可好景不长,第二天一早,日军就急眼了。106师团察觉高地丢了,赶紧调飞机和步兵反扑。二十多架轰炸机上来就是一轮狂轰滥炸,张古山上土石飞溅,中国部队的阵地被炸得不成样子。日军以为守军伤亡惨重,马上派步兵冲锋,离阵地就差几米了。张灵甫下令扔手榴弹,炸退了第一波。可日军不死心,很快又来第二波,这次炮火更猛,305团的弹药消耗巨大,一部分日军硬是冲上了阵地。部队只好肉搏,张灵甫和团长唐生海带着人迎上去,杀退了这一股,但305团已经伤亡过半,唐生海也重伤了。黄昏时分,日军主力又发起总攻,炮弹像雨点似的砸下来,阵地残破不堪,士兵们精疲力竭。 这时候,张灵甫做出决定:撤。把残余部队拉下山去。很多人觉得纳闷,为什么好不容易拿下的山,说让就让了?其实,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305团一夜激战加上白天反扑,已经损失大半,弹药补给跟不上,继续死守只会全军覆没。张古山虽重要,但部队是打仗的本钱,硬扛下去等于白白送人头。张灵甫的算盘是保存骨干力量,稍作调整再反攻。这样才能在拉锯战中占上风,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战史里也说得很清楚,这么做是为长远考虑,避免无谓牺牲。日军106师团当时也乱了套,他们的基层军官死伤一大片,师团总部甚至空投了两百多军官来补缺,可见压力多大。 撤退后,张灵甫没闲着。10月9日晚,他又从51师里抽调精兵,再次组织突击。这回日军还是没防备,部队势如破竹,不仅重占主峰,还把四周的日军点给清了。接着,双方就围绕张古山拉锯起来,整整五次易手。中国部队多在夜里偷袭得手,日军白天靠空军和炮火抢回。每次争夺都打得死去活来,坡道上尸首堆积,子弹壳满地。张灵甫调整部署,牢牢钉住高地,彻底堵死了106师团的退路。战役打到10月12日左右,日军援军赶到前,中国部队已经歼灭了他们六千多人,整个师团建制基本瘫痪。万家岭大捷就这么敲定了,106师团被重创到没法翻身,残部溃散逃窜,中国军队收复了九江以南大片失地。这仗是抗战中少见的围歼日军师团级部队的胜利,举国上下都轰动了。 张古山之战为什么这么关键?因为它直接决定了106师团的生死。日军本想速战速决,谁知钻进薛岳的口袋阵,进退两难。张古山丢了,他们就等于断了后路,只能负隅顽抗。反过来,中国部队拿下它,就能从侧翼包抄,压缩敌人的活动空间。74军51师的表现特别突出,王耀武和张灵甫的配合默契,突击队的战术也出奇制胜。日军后来在战报里承认,张古山是他们的“玉碎”之地,损失惨重到没法遮掩。整个战役虽没把106师团全歼,有部分残兵漏网,但已经够他们喝一壶的了。松浦淳六郎这个师团长,战略上低估了中国军队的决心,孤军深入是自找苦吃。
1938年10月,张灵甫带领305团的精干战士突击张古山,经过一晚上浴血奋战,终
运赛过去
2025-09-27 22:45:53
0
阅读:59